第142章 文化冲突与权力角逐(1 / 2)

长安的秋,浓得宛如一幅凝重深沉的水墨画卷。

落叶在凄厉的秋风中癫狂乱舞,宛如在声嘶力竭地哭诉着这座古老都城的悲戚哀愁。

林羽如同一尊凝固的雕塑般伫立在大明宫的僻隅,双眉紧蹙。

那对深邃如渊的眸子定定地凝视着远方层层叠叠的宫殿飞檐。

内心恰似汪洋中的一叶孤舟,在惊涛骇浪中飘摇不定。

他深切地知晓,唐朝当下所面临的局势犹如泰山压顶。

文化的激烈碰撞和政治的残酷争斗,恰似两只狰狞可怖的恶魔巨爪,妄图将大唐拽入无尽的黑暗深渊。

苏瑶宛如轻盈的蝶,悄然飘至他身旁,眼神中盈满了忧思,却又倔强地闪烁着坚毅的光芒。

“林羽,此文化之冲突已若熊熊炽焰,儒家之正统与彼新兴之思潮,于朝堂之上激烈争锋,争吵之声震耳欲聋。”

苏瑶的声音微微颤抖,其间尽是无奈与怅惘。

她的目光迷离而悠远,似乎已然看到了朝堂上那一幕幕剑拔弩张的激烈场景。

林羽重重点头,面色阴沉如水墨渲染,仿佛能滴出墨汁来:“何止于此!自西方汹涌而来之宗教与本土信仰于民间亦如困兽相斗,多地起大波。番邦来使之异域文化,虽新却冲吾大唐礼俗至破碎。吾恐处置不当,则文化根基将被拔!”

此刻,他的脑海中如走马灯般不断闪过民间百姓因信仰差异而剑拔弩张的画面。

林羽的心仿若被无数只铁钳紧紧钳住,疼痛难忍。

朝堂之上,气氛紧绷得几近断裂。

以李尚书为首之保守派大臣,皆面红耳赤,颈上青筋暴起。

联名上奏,几近以头抢地,声泪俱下。

恳请皇帝陛下,驱逐宣扬外来思想的文人墨客,令儒家经典重登尊崇宝座。

李尚书双手捧着奏折,身躯颤抖如风中残叶,声音恰似从九幽地狱传出。

“陛下兮!若任此等新思潮如野草般疯长蔓衍,大唐之礼义纲常必荡然无存,国之根基亦将轰然倾圮!臣等虽粉身碎骨,亦决不能坐视不顾!”

他的眼神中仿佛燃烧着熊熊烈火,将那些新兴思潮视作洪水猛兽,恨不能即刻将其焚为灰烬。

而以王侍郎为代表的革新派官员则毫不畏惧。

他们昂首挺胸,脊梁笔直如青松,慷慨激昂地高呼大唐应当敞开广阔胸怀,接纳外来文化的精粹,借其之力改革政治、经济、文化诸般领域。

王侍郎双目炯炯,目光坚定似磐石,义正词严地反驳。

“陛下,大唐之所以能铸就今日之盛世,所倚仗的正是海纳百川的气度。现今怎可因循守旧,作茧自缚?唯有果敢接纳新事物,大唐方能永保昌盛繁荣!”

双方于朝堂之上吵得不可开交,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皇帝端坐于龙椅之上,眉头紧锁如深壑,眼神中充斥着犹豫与困惑,许久都难以定夺。

林羽和苏瑶心中了然,这文化冲突的背后,实则是政治势力的重新洗牌与权力的惨烈角逐。

倘若处理不当,大唐必将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他们决意先从民间着手,倾听百姓的肺腑之言。

在长安的街头巷尾,林羽和苏瑶目睹的是一幅混乱不堪的景象。

一群年轻的学子们挤在茶馆中,兴奋得如痴如狂。

学子们双目熠熠生辉,激情澎湃地探讨着来自波斯的哲学思想,对那自由、平等的理念倾慕不已;

而在寺庙周边,一众信徒们则愁云满面,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对外来宗教的传播忧惧万分,深恐影响本土神灵的庇佑。

林羽与一位老者交谈,老者无奈地长吁短叹,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都镌刻着岁月的沧桑与迷茫。

“大人呐,吾自幼受儒家思想之濡染,唯知忠君爱国、遵礼守仪。然今诸多新奇之物如潮涌至,吾实茫然失措,难以辨其祸福。吾之心兮,犹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得安宁!”

苏瑶与一位年轻的工匠交流,工匠激动得手舞足蹈,双目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期盼。

“姑娘,您有所不知,那自西域传来之精妙手艺,能助吾造出更为绝伦之物件。吾觉此外来之物非全然无利,只要运用得宜,便具其值。吾盼大唐愈昌盛,吾之技艺亦能借此大放光彩!”

自民间归来,林羽和苏瑶深知,不可偏袒任何一方。

他们苦思冥想,反复商议,最终决定向皇帝进谏,提出一个折中的策略——

在尊崇儒家正统地位的基石之上,设立专门的学府和机构。

潜心研究外来文化,剔除糟粕,汲取精华,使之融入大唐的文化血脉之中。

同时,要悉心引导民间的文化交流,力阻冲突的进一步恶化。

皇帝聆听他们的谏言,沉思良久,眼神中终于透露出一丝清明,最终颔首应允。

然而,政治的纷争并未就此偃旗息鼓。

文化冲突方才稍有缓和,朝廷中有关财政税收改革的争论又再度甚嚣尘上。

一方主张加重对富商巨贾的赋税,以充实国库;

另一方则力主减轻税负,激励商业发展,以促进经济繁荣。

林羽和苏瑶再度被卷入这场激烈的纷争之中。

他们不辞辛劳,四处探访,深入了解大唐的财政收支详情、商贾的经营状况以及各地百姓的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