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人群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学者站出,他乃儒家学派泰斗,众人皆对其敬重有加。
他缓缓道:“吾观今日之会,深感文化交流之益。儒家虽为大唐正统,但亦不可闭目塞听。外来文化如新风,可使大唐文化更繁茂。然吾亦理解此弟子之担忧,毕竟传统不可轻易丢弃。”
老学者之话如同一阵春风,吹散紧张气氛。
众人纷纷点头,深表赞同。
林羽趁机提议,以今日之会为契机,成立文化交流常设机构,定期举办活动,使文化交流更有序深入。
众人皆表支持,苏瑶迅速安排人员筹备相关事宜。
几日后,文化交流机构正式挂牌成立。
首场公开讨论聚焦于大唐服饰文化与西域服饰风格融合。
会场内座无虚席,各方人士踊跃发言。
一位年轻裁缝展示其设计的融合大唐与西域特色服饰,既有大唐服饰端庄大气,又有西域服饰独特装饰,引得众人啧啧称赞。
但也有传统服饰工匠提出质疑,担忧此融合会破坏大唐服饰传统韵味。
双方展开激烈讨论,林羽和苏瑶在旁倾听,适时引导。
林羽道:“服饰文化亦如江河之水,需不断吸纳支流方能奔腾不息。融合非破坏,而是创新与传承。”
苏瑶亦表示:“可先小范围尝试,在保留大唐服饰精髓基础上融入西域元素,若效果佳,再行推广。”
众人听后,渐达共识。
但文化交流并非坦途。
随着交流深入,建筑风格融合又现新矛盾。
大唐传统建筑注重对称与威严,而西域建筑风格多有穹顶与尖塔,风格迥异。
一些工匠认为两者难以融合,强行结合会不伦不类;
而另一些则跃跃欲试,欲打造全新建筑样式。
林羽和苏瑶带着工匠们实地考察长安城中各类建筑,又研究西域建筑图纸与模型。
林羽提出:“可否于大唐宫殿建筑附属建筑中尝试引入西域元素,如小型穹顶亭阁作休憩之所,既能体现创新,又不破坏整体威严对称。”
苏瑶补充:“或者在西域风格建筑中融入大唐建筑雕刻工艺与色彩搭配,使其更具东方韵味。”
工匠们经反复讨论与试验,终设计出几款融合双方特色建筑方案,众人见之眼前一亮。
就在文化交流渐入正轨之时,朝廷内部却传来反对之声。
一些保守大臣认为林羽和苏瑶过于推崇外来文化,有失大唐威严,甚至弹劾他们扰乱朝纲。
林羽和苏瑶面临巨大压力,不得不进宫面圣,向皇帝解释文化交流重要性与意义。
宫殿中,气氛凝重。
林羽镇定自若向皇帝阐述:“陛下,文化交流实乃大唐兴盛关键。如今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吾大唐若固步自封,必将落后于时代。通过交流,大唐可吸收异域之长,补己之短,亦能将大唐文化远播四方,彰显国威。”
苏瑶也呈上文化交流以来各项成果记录,包括新的工艺技术、文化思想融合创新等。
皇帝沉思良久,终认可其做法,但要求他们于文化交流中更注重平衡与尺度,不可让外来文化过度冲击大唐根本。
林羽和苏瑶领命而出,深知责任重大。
他们继续于民间与朝廷间奔波,协调各方矛盾。
一方面安抚保守派大臣,向他们详述文化交流中对大唐传统的坚守与传承;
另一方面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文化交流,勇敢尝试新的文化融合。
在一次与民间艺术家聚会中,林羽发现一种独特绘画风格。
此风格将大唐山水写意与西域色彩浓烈巧妙融合,画面既有大唐绘画意境深远,又有西域绘画视觉冲击力。
林羽大喜,将这些画作呈献给皇帝与朝廷大臣们观赏。
众人皆对这一创新称赞有加,一些原本反对的大臣也开始转变态度。
随着时间推移,文化交流成果在大唐各处渐显。
长安城中出现更多融合多元文化的店铺,售卖着既有大唐特色又有异域风情的商品;
学府里开设专门课程,讲解异域文化与大唐文化比较与融合;
民间节日庆典上,胡舞与大唐歌舞同场表演,欢声笑语回荡街巷。
林羽和苏瑶站在长安的城楼上,望着这座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城市,心中欣慰。
他们知道,文化交流之路依旧漫长,未来还会有怎样的挑战与机遇等待着他们,一切都还是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