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第一辆轿车桑特纳(2 / 2)

那时的汽车是搁在长板凳上组装的,当习惯了用榔头敲轿车的师傅们看到从木箱子里取出的“白车身”(车壳子)都惊呆了,“怎么不用‘敲’,‘拼’起来就行了?

由于经验缺乏,组装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按计划两天就能装配好,但中国师傅们却用了一个星期。原因很简单:所有零部件都堆在一起,找一个小零件,常常要花很长时间。1983年,第一台组装桑特纳终于顺利下线。当第一辆桑特纳轿车组装成功时,参与组装的工人们深深感受到了中外汽车工业的差距。”

看到了吗?这实际上只是一辆拼凑出来的车而已,即使是拼凑,也让工人们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有此可以看出国家制造业之间的巨大的差距。

这件事给国家的领导人很大的震动,尤其是邓老,一个诺大的国家竟然连拼凑汽车都做不好,还谈什么大国强国?于是他下了命令,要在七年内把这种车的国产化程度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并提出了要拿市场换技术的口号。

为了这百分之八十,整个国家都动员了起来,提升铸造业的提升铸造业;提高精度的提高精度,国内的制造业在短短几年之内就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以刘琅重生者的眼界来看,以市场换技术不过是国人的一厢情愿罢了。

没错,引进德国人的汽车对于带动国家的制造业的确有巨大的推进作用,但这只是在最基础的冶炼、锻造等方面,而最为核心的发动机制造,国家依旧是没有获得多少值得称道的成绩。

并非是国人不懂得发动机的重要性,国人也想得到这些核心技术,可是对方允许吗?这根本就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德国五个支柱产业,四个和汽车相关,汽车产业已然成了大国的立国之本,核心技术的进步永远不要期望别人会给我们,这就如两个国家一样,即便关系再好,一个国家的核心也绝不会让对方彻底知晓,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关系到无数国民的利益。

所以说,即便在八三年国家就引入了德国人的汽车生产线,即便在三十多年之后,合资车遍地都是,但其中最核心的技术还是无法获得,国家在发动机领域的制造生产始终没有获得突破,有些人因此还觉得很纳闷,难道国人都是傻子不成?

从某种方面来说,国人的确都是“傻子”,妄想通过合资方式得到对方的核心技术,但对方不是傻子:我要是给你,我们怎么活?

前世的刘琅就认为,“市场换技术”这种说法给了很多人一个错觉,进而影响了自主研发的动力。

所以,核心技术的研发没有捷径,必须靠自己经历数十年的艰苦奋斗才能掌握,把技术进步寄托在别人身上实在是太幼稚,死了心吧,那是“偷”都偷不来,“抢”都抢不了的。

刘琅这一世要做的就是制造出国家自己的核心技术,要赶上那些发达国家,甚至超过他们,让祖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纵然这一路上有着无数荆棘,他也要披荆斩棘………。

好吧,说这些还是太早,一个三岁的小孩子,即便是能如哪吒那般大闹龙宫,到头来也会是落个“身死道消”,他现在要做的只是等待国家的“召唤”,踏上他走向未来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