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攻略社会主义国家5(1 / 2)

它似乎是一道德国菜,但又似乎不是。

很新奇,但又很熟悉。

威廉只知道很好吃。

而当他对面桌的一家三口,还买了锅包肉和糖醋排骨后,威廉就彻底不淡定了。

因为光是闻着酸甜味,他就受不了了,感觉也太好吃了。吃饭的柏林居民太多了,所以现场很多东西根本无法提供盘子装。

中国人就用纸袋子给他们装这些没有汤水的食物。

那一家三口,用叉子叉着锅包肉,一边吃一边竖起大拇指夸赞。

威廉也想吃,但是他摸摸自己的肚皮,觉得自己好像不太吃的下了。 现在他只恨自己怎么就只有一个胃呢? 于是威廉做了一个决定,把今天觉得有意思的中国小吃全都打包带回家,把家里人和亲戚都叫来一起吃。

自己就当请客了。当威廉四处打包各种他喜欢的食物时。

东柏林电视台的采访记者也到了,他们举着摄像机要把这场小吃节的热闹全都记录下来。 要播给西柏林的人们看,不仅要他们看,同时也要吸引他们过来一起吃! 现在的德国柏林墙已经修建完成。 东西柏林的居民只能通过喊话交流。

因为在这个时候,不论美苏,都坚定的相信自己的道路是这个世界上最正确的道路,是人类发展的选择。

这是一个比好的时代,大家互相竞争谁比较好,而不是谁比较不那么烂的时代。 柏林就是桥头堡,在这里东西方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

就是为了证明谁的体制和道路是正确的。 两方有互相吸引的方式来吸引对面的人来自己这边。 这本该是个良性竞争,可是柏林墙修建了。而且还是苏联主动修建的,其实当苏联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就已经输了三分了。

实际上在59年的厨房辩论中,苏联就输了一大截了。

因为苏联真的没有办法在提供生活便利性、食物多样性、家用电器、鞋服百货这些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领域和美国及其盟友正面竞争。 赫鲁晓夫在和尼克松辩论后,自己都跑去哗哗的喝了三大杯百事可乐,这事儿还有什么可说的? 老百姓的眼睛在短期可见成效的事情上是雪亮的。

而在对需要长期且付出艰苦奋斗的事情上就未必那么雪亮了。 所以在59年后,东柏林开始向西柏林大量流失人口,苏联不得不开始修建柏林墙了。

但是在1965年一月一号这一天,西柏林的人口开始朝着东柏林大量的移动。

人潮之汹涌,出乎了西柏林当局的预料。

“他们在干什么?!”面对前往东柏林道路上拥堵的汽车和大量步行前往的居民,当地的英国和美国情报部门负责人都惊了。 “难道他们要集体投共了吗?!”面对这些情报头子的疑惑和惊恐,下面的人很快汇报情况上来。 “头儿,不是他们去投共。而是他们去参加中国在西柏林办的美食节。”

“什么?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