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仇恨的深渊与救赎第8章(2 / 2)

他们深知,要想在茫茫人海中找出那隐藏极深的凶手,借助dNA技术,寻找与凶手dNA信息有直系亲属关系的人是一条关键路径。

在仔细研究案发现场的各类细节后,警方的推理逐步明晰。

死者张玉武正值壮年,身体强健,从现场留下的那一片狼藉——翻倒的桌椅、破碎的器物,以及墙壁上深深的撞击痕来看,打斗过程异常激烈。

这表明凶手要想在这场生死较量中占得上风,没有相当的体力绝无可能。

综合考量之下,警方推测凶手的体力应该与张玉武相差不大,依据生活常识与刑侦经验。

进一步推断出凶手的年纪大概在十八到六十岁之间,如此,采集血样的重点便精准地落在了这个年龄段的居民身上。

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远超想象。

随着时代发展,当地不少青壮年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纷纷背井离乡,奔赴全国各地的城市务工。

警方不得不组织多个行动小组,如同撒向广阔天地的一张大网,奔赴各个务工人员的聚集地。

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耗时长达四个多月,先后辗转了三十多个城市,期间遭遇过误解、吃过闭门羹,有时为了找到一名符合条件的样本采集对象,甚至要在陌生的城市小巷中穿梭数日。

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才集齐了八千多份珍贵的样本。

就在警方争分夺秒,让这些样本在实验室里与那一丝残缺不全的凶手dNA信息进行不断比对期间,一次案情研讨会上,一位经验丰富、一直沉浸在案件细节中的办案人员陈星辰,脑海中突然闪过一道灵光。

他眉头紧锁,缓缓开口道:“大家还记得 11 年前,也就是 2002 年时咱们团风县发生的那起命案吗?”

众人的目光瞬间聚焦,他顿了顿,接着神情凝重地说:“当时的死者正是张玉武的哥哥张玉文,两起命案,同样的张家受害人,作案手法都残忍至极,时间跨度虽长,可会不会……

是同一个凶手呢?”

这一推测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在专案组内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重新审视手头的资料,一场围绕新旧命案关联的深度调查就此拉开帷幕。

警方在锁定这个新思路后,迅速调集精锐警力,组建专项调查小组,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深入挖掘线索的工作之中。

他们一头扎进海量的人口信息、户籍档案以及过往案件卷宗里,逐字逐句地筛查、比对,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与凶手存在关联的细节。

经过没日没夜的艰苦奋战,终于有了重大发现——一个名叫张小斌的男子,进入了警方的视野。

通过先进的dNA检测技术反复核验,确认他与从案发现场凶器上提取到的那一丝残缺不全、却又至关重要的凶手dNA信息,呈现出直系亲属关系。

这一发现让专案组的成员们精神为之一振,仿佛在漫长漆黑的隧道中看到了一丝曙光,大家都意识到,距离真相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