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雄主的兴衰之路(2 / 2)

到了襄阳,赵云佩着宝剑,紧紧跟随在刘备身后,寸步不离。宴会之时,蔡瑁特意在外厅设了酒席招待武将,见赵云护卫在刘备身旁,便上前邀请赵云入席。赵云深知蔡瑁居心叵测,推辞道:“我职责所在,需护卫主公,不敢擅离。” 刘备见此情形,也对赵云说道:“子龙,你且去就坐,莫要让蔡将军难堪。” 赵云无奈,只得暂离刘备身边,但心中仍时刻留意着四周动静。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伊籍趁着众人酒兴正浓,悄悄向刘备使了个眼色。刘备心领神会,借口起身去上厕所,离席而去。伊籍也随后跟到后园,见四周无人,便小声对刘备说道:“将军,蔡瑁已在城外东、南、北三面都布置了重兵把守,只等将军出城便会动手。将军快从西门逃走吧,否则性命不保!”

刘备听后,大惊失色,心中暗叫不好。他急忙转身,快步来到马厩,牵出的卢马,飞身上马,朝着西门疾驰而去。守门士兵见状,上前阻拦,但刘备心急如焚,哪管得了许多,纵马直冲过去。守门士兵如何能拦住他,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刘备冲出西门。随后,士兵们赶紧跑去报告蔡瑁。蔡瑁得知刘备逃走,立即率领五百精锐骑兵,如旋风般飞速追赶。

刘备骑着的卢马,一路狂奔。出了西门,行了几里路,忽然一条宽阔的大溪拦住了去路。那檀溪足有几丈宽,水流湍急,波涛汹涌,水花飞溅。刘备勒住缰绳,望着眼前的檀溪,心中绝望至极。回头一看,只见身后尘土飞扬,蔡瑁的追兵将至。刘备仰天长叹:“此番死矣!难道天要亡我刘备不成?” 此时,追兵的喊杀声越来越近,刘备心中慌乱,已无他法,只得硬着头皮,打马往溪里走。的卢马踏入溪中,没走几步,前蹄便陷入了泥里,动弹不得。刘备心急如焚,朝马狠狠地抽了几鞭,大声叫道:“的卢,的卢!今日你要害我性命吗?”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奇迹发生了。那马仿佛听懂了刘备的话,突然长嘶一声,用尽全身力气,从水中一跃而起,如蛟龙腾空,飞身腾到对岸。刘备只觉得眼前一花,仿佛腾云驾雾一般,转瞬间便到了对岸。

蔡瑁率领追兵赶到溪边,望着对岸远去的刘备,心中暗暗惊奇,他没想到刘备竟能如此绝境逢生。刘备过了檀溪,独自一人策马而行,心中仍有余悸。行了数里,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传来。他顺着笛声望去,只见一个牧童正骑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吹着笛子。刘备被这笛声吸引,勒住马缰,驻足倾听。牧童见了刘备,停下吹笛,问道:“将军莫非是破黄巾的刘玄德?” 刘备心中诧异,惊讶地问道:“你一个小小牧童,如何认得我?” 牧童笑道:“我师父水镜先生曾说起过将军模样,说将军乃当世英雄,故而我认得。” 刘备一听水镜先生之名,心中一动,连忙说道:“既如此,烦请小友带我去见你师父。”

牧童欣然应允,引着刘备来到一处庄院。刘备见水镜先生端坐在厅中,只见他面貌清癯,眼神深邃,器宇不凡,透着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刘备连忙上前施礼,恭敬地说道:“久闻水镜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实乃备之荣幸。” 水镜先生微微点头,说道:“我早闻将军大名,将军心怀天下,志在四方,本应成就一番大业。只是为何至今如此落魄?” 刘备长叹一声,说道:“唉,实乃时运不济,备虽奋力拼搏,然始终未能得遇明主,大业难成。” 水镜先生轻轻摇头,说道:“不对。将军之困境,怕是并非只因时运,而是因为将军身边没有得力之人辅佐吧。” 刘备听后,心中不服,说道:“我虽不才,但文有孙乾、麋竺、简雍等谋士,武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这些人对我皆忠心耿耿,不离不弃。” 水镜先生微微一笑,说道:“关、张、赵云皆是当世名将,勇冠三军,然无人善于用他们,难以使其才能发挥到极致。而孙乾、麋竺等人,虽有才华,却乃白面书生,并非经纶济世之才,难以助将军成就大业。” 刘备听了水镜先生的话,心中恍然大悟,连忙请教道:“先生所言极是,备愚钝,还望先生不吝赐教,指点迷津。” 水镜先生目光深邃,缓缓说道:“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刘备心中一动,还想再问,水镜先生却只是微笑着说道:“好!好!” 便不再理会。刘备见水镜先生不再言语,知道不便多问,只得作罢。当晚,刘备便在水镜先生庄上留宿一宿。第二日,刘备又向水镜先生请教卧龙、凤雏之事,水镜先生却只是语焉不详,不肯多言。

正在此时,赵云带兵四下寻找刘备,终于寻到此处。刘备见赵云前来,心中大喜,遂辞了水镜先生,与赵云一同返回新野。

刘备回到新野后,心中反复思量水镜先生之言,对卧龙、凤雏二人充满了向往与期待,更加思贤若渴。他深知,若能得此二人相助,或许真能成就大业,兴复汉室。于是,刘备四处派人寻访卧龙、凤雏的下落。

一日,一个叫单福的人在新野街市上放歌,其歌声激昂,歌词中蕴含着深刻的治国安邦之理。刘备偶然路过,为之所动,便上前与他交谈。一番交谈下来,刘备发现此人见识不凡,才华横溢,心中大喜,当即请单福做了自己的军师。

此时,曹操帐下的曹仁、李典正屯兵樊城,对荆州虎视眈眈,时刻威胁着荆州的安全。他们听闻刘备在新野招兵买马,势力渐强,担心刘备日后会成为曹操统一天下的绊脚石,便欲先下手为强。吕旷、吕翔二人自告奋勇,向曹仁请战,曹仁应允,拨给他们五千人马,令其攻打新野。

刘备用单福之计,从容应对。他命关羽、张飞各带一队人马,埋伏在左右两侧,只等敌军进入埋伏圈,便发动突袭。自己则与赵云率领中军,正面迎敌。吕旷、吕翔率军来到新野城外,见刘备出城迎战,心中不以为意,以为刘备兵少将寡,不堪一击。然而,他们却低估了刘备等人的实力。两军交战,赵云一马当先,挺枪直取吕旷。吕旷哪是赵云的对手,只几个回合,便被赵云一枪刺死。吕翔见兄长阵亡,心中大惊,顿时乱了阵脚,抵挡不住刘备军的猛烈攻击,引军便走。逃不多远,关羽率领伏兵杀出,拦住去路,冲杀一阵,吕翔所率之军折兵大半。又逃了不到十里,张飞又拦住去路,只见张飞圆睁环眼,吼声如雷,一矛将吕翔刺于马下。曹兵见主将已死,顿时军心大乱,大半投降。

曹仁见折了二将,恼羞成怒,点起二万五千人马,亲率大军前来,发誓要踏平新野,为吕旷、吕翔报仇。曹仁来到新野城外,摆开一个阵势,此阵名为 “八门金锁阵”,阵形变化多端,威力巨大,曹仁欲以此阵困住刘备,将其一举歼灭。单福登上城楼,观望敌军阵势,微微一笑,心中已有破阵之法。他命赵云领五百精锐士兵,从东南角杀入阵中。曹仁见赵云率军冲入阵中,亲自截住赵云,与他战了数回合后,佯装不敌,往北就走。赵云深知此乃诱敌之计,也不追赶,只按照单福的指示,往西门冲杀。曹军被赵云的勇猛所震慑,阵脚大乱。

夜幕如墨,深沉而厚重地铺展在大地之上,将一切都隐匿在它的怀抱之中,唯有几点寒星在遥远的天际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仿佛是这无尽黑暗中仅存的守望者。就在这样一个静谧而又充满未知的夜里,曹仁心中却燃烧着一股炽热的火焰,那是对胜利的渴望和对荣耀的追求。他站在营帐之前,目光坚定地望着不远处那一片在夜色中朦胧可见的敌营,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在向他招手。在他的想象中,此次劫营必定能够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从而扭转整个战局,让他成为众人瞩目的英雄。于是,他高高地举起手中的佩剑,那冰冷的剑刃在黯淡的星光下闪烁着一丝寒光,随着他一声令下,士兵们如潮水般涌出营地,向着目标悄然潜行。他们的脚步轻盈而迅速,尽可能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就像一群黑夜中的幽灵,试图在敌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给予致命一击。

然而,单福宛如夜空中高悬的明月,其智慧之光穿透了这重重夜幕。他心思缜密,对战场形势的洞察力早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曹仁的计划还仅仅只是一个雏形之时,单福便凭借着他敏锐的直觉和对敌军将领心理的精准揣摩,预感到了曹仁可能会采取劫营这一险招。他不慌不忙,镇定自若地在营帐中开始了精心的部署。他调兵遣将,如同一位卓越的棋手在棋盘上巧妙地布局棋子,每一步都深思熟虑,每一个安排都恰到好处。士兵们在他的指挥下,迅速而有序地在营地周围设下了重重陷阱,有的隐藏在草丛之中,有的埋伏在营帐之后,只等曹仁的部队踏入这片死亡之地。当曹仁的士兵们小心翼翼地靠近敌营,自以为即将大功告成之时,突然,四周响起了震耳欲聋的喊杀声。原本寂静无声的夜晚瞬间被打破,熊熊烈火冲天而起,将整个营地照得如同白昼。曹军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得目瞪口呆,一时间阵脚大乱,完全失去了方向。士兵们四处逃窜,却又不断地陷入陷阱之中,惨叫声此起彼伏。曹仁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精心策划的行动瞬间土崩瓦解,心中的愤怒和绝望如同汹涌的潮水般涌上心头。他试图组织反击,可是在这一片混乱之中,他的声音显得如此微弱无力。无奈之下,他只能率领着残兵败将,在敌人的追击下,狼狈不堪地败退而去。

在仓皇的败退途中,曹仁的心情犹如坠入了无底深渊。他的脑海中不断地回想着出发前的雄心壮志,那时的他是多么地自信满满,以为胜利必将属于自己。而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这巨大的落差让他感到无比的羞辱和痛苦。他的脸上满是尘土和汗水,眼神中透露出疲惫与迷茫。当他终于带着残部,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樊城时,眼前的景象却让他如遭雷击,整个人瞬间僵在了原地。只见樊城的城墙上,原本应该飘扬着自己的旗帜,此刻却换成了关羽那威风凛凛的旗号。那旗帜在夜风中肆意地舞动着,仿佛在向他炫耀着胜利的姿态。曹仁心中明白,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樊城已经易主,他在这里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在这绝望的境地中,他强忍着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咬了咬牙,带着剩余的将士,趁着夜色的掩护,如丧家之犬般匆匆逃离。他们马不停蹄,一路向着许都奔去,只希望能够在那里找到一丝庇护和安慰,重新谋划未来的出路。

而此时的刘备,正率领着自己的军队向着樊城稳步前进。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这座城池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战略要地,更是他实现兴复汉室伟大抱负的重要一步。当他踏入樊城的那一刻,城中的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他们的眼中饱含着对刘备的敬仰和信任。在百姓们的欢呼声中,刘备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和使命。他在城中四处视察,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安抚民心。就在他的视察途中,偶然间遇到了一个孩子。那孩子虽然年纪尚幼,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机灵和坚毅。他站在人群之中,好奇地望着刘备,眼中没有丝毫的畏惧。刘备见此子心生欢喜,又联想到自己多年来一直征战沙场,至今尚无子嗣,心中不禁一动。他与身边的谋士们商议之后,决定收这个孩子为义子,并为他取名为刘封。这一决定,仿佛在这乱世之中为刘备的命运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刘封的加入,不仅让刘备感受到了一丝家庭的温暖,更像是为他的事业增添了一份新的助力。在众人的祝福声中,樊城迎来了新的主人,而刘备也在这里开启了他新的征程,仿佛一颗新星在这片土地上冉冉升起,预示着未来将会有更多的辉煌等待着他去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