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改革顺利结束(1 / 2)

这种形势对何雨柱而言几乎是必然存在的,他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选择信得过的人辅助他在两个领域。

对于生产线的管理,何雨柱并不太担忧,因为他们派系新来的副厂长会全力配合他的生产工作,重点放在财务管理上。

经过深思熟虑,何雨柱决定提升儿媳徐静理的地位……于是,随着何雨柱转为正厅级官员并得到部门支持,他在整个轧钢厂推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始了。

面对厂里突然获得的千万级巨款和对所有人承诺的利益分配,绝大多数员工响应厂方变革,即使有少数不愿意的也不敢造次,只能服从。

一个月的努力后,轧钢厂改革顺利结束。

同时,在叙国的第一个合作项目也如期完成,并在叙国方面将购买的煤气罐和无缝钢管改造之后,提供给黎巴嫩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这个举措成果明显,令双方都很满意。

因此,阿布德大使很快代表叙国下了第二单,采购量比首次直接翻番。

这笔大单带来的外汇流入,使得轧钢厂再次在全国乃至整个京城引起了震动。

证实这两款产品的盈利潜力,上级给予了表扬,并随即开始从国内外调集所需设备以扩大生产规模。

于是,阔别多年,轧钢厂重又大规模招募员工。

随着这个消息传播开来,东城区及其邻近各区都陷入了热潮,家中有无业青年的家庭都在尝试联系各方关系,期望自家孩子能进入红星轧钢厂。

有些已经有稳定工作的员工,甚至考虑借此机会转换职场。

因为两次与叙国的合作已经透露出数千万的潜在收入,京城人都明白轧钢厂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而且,新的绩效薪酬政策出炉后,更多的人知道,在轧钢厂工作即便是实习生,只要有辛勤付出,所得的薪酬也不会逊色于以往的固定工。

当然,对工作的狂热程度,无疑那些回归城市、多数难以找到就业途径、只能依赖父母或无所事事的知青们更为炽烈。

知青会哀求街道办事处主任给予帮助,要求被推荐到轧钢厂,即使是一份临时工也心甘情愿。

还有部分知青,更是直接奔向厂方,希望自荐加入。

尽管厂方声明需接受街道推荐,许多人还是不愿轻易放弃这个机会。

约有数百名知识青年每日聚集在钢铁厂的大门外,一下班,一旦见到疑似管理层的人物就会围上去拉关系,诉苦求助。

即使像何雨柱这样的已经在坐轿车的人,每日也会被拦下好几次。

对于这些坚持不懈的青年,何雨柱感到有些棘手却又有点同情。

他清楚地明白,让这些青年愿意不顾一切走这条路,除了一些用心叵测者外,多数人必定极度需要这样的工作,想要抓住改变人生轨迹的机会。

说心里话,何雨柱很想帮这些青年一把,可他的力量实属有限。

此次钢铁厂招工,经与部门协商后,计划招聘的也只有三千人。

而这三千个岗位中,除了保留给本厂和相关单位领导五百名额当人情礼物外,还须拿出五百个作为内定名额供给其他工人子弟的竞争。

余下的两千人,则按照上级要求,分给了东城区街道办事处和少数学校...

其实,在最初始商讨时,何雨柱他们根本未将这些知识青年考虑在内,当然也就未特意预留名额。

这是因为此时还是1977年,国家的知青政策并未改变,仍有大量的毕业生服从安排,扎根农村进行改造。

到明年底才会有所调整,那时才是大量知青回归城市的日子,届时京城将会出现数十万失职的知青,无所事事,甚至可能会为了生计而陷入违法犯罪,导致治安混乱,人心惶惶。

面对不断恶化的情势,上级不得不停止原有的模式,展开了大规模的“严打”

,严厉制裁数十万人,这让他们明白问题的严重,社会风气得到整顿,国家治安也随之提升。

何雨柱本以为到明后年会有许多知识青年返回,因此思索着能否加快钢铁厂发展,并希望能借此帮助国家安置一部分人,改善京城治安。

然而他未曾意识到,京城此刻已有一大批返城无业的知识青年。

正是那些频繁拦阻的经历迫使何雨柱决心派人调查近几年的京城知青回乡状况。

他这才了解到,虽然官方政策没有改变,但在形势转变下,知识青年回乡已不像几年前那样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