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奇经八脉(2 / 2)

风水卜卦 余生不相聚 7341 字 2个月前

张仲景《金匮》云:脊强者,五痓之总名。其证卒口噤背反张,而瘛瘲。诸药不已,可灸身柱大椎陶道穴。又曰:痓家脉,而弦直上下行。

王叔和《脉经》曰: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腰背强痛,不得俛仰,大人癫病,小儿风痫。

又曰:脉来中央浮直,上下动者,督脉也。动苦腰背膝寒,大人癫,小儿痫,宜灸顶上三壮。《素问风论》曰: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王启玄云:脑户乃督脉,足太阳之会,故也。

带脉

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章门足厥阴、少阳之会,在季肋骨端,肘尖尽处是穴,带脉穴属足少阳经,在季胁下一寸八分陷中,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带脉下三寸、维道章门下五寸三分,凡八穴。

《灵枢经》曰: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

杨氏曰:带脉总束诸脉,使不妄行,如人束带而前垂,故名。妇人恶露,随带脉而下,故谓之带下。

带脉为病

秦越人曰: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溶溶,缓慢貌。

明堂曰:带脉二穴,主腰腹纵溶溶如囊水之状,妇人少腹痛。里急后重,瘛瘲月事不调,赤白带下,可针六分,灸七壮。张洁古曰:带脉之病,太阴主之,宜灸章门二穴,三壮。

《素问》:曰:邪客于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小腹控眇,不可以养息,眇,谓季肋下之空软处

张仲景曰:大病瘥后,腰以下有水气,牡蛎泽泻散主之,若不已,灸章门穴。王叔和曰:带脉为病,左右绕脐腰脊痛,冲阴股也。

王海藏曰:小儿癫疝,可灸章门,三壮而愈。以其与带脉行于厥阴之分,而太阴主之。又曰:女子经病血崩,久而成枯者,宜涩之益之;血闭久而成竭者,宜益之破之。破血有三治,始则四物入红花,调黄芪、肉桂;次则四物入红花,调鲮、鲤、甲、桃仁、桂,童子小便,和酒煎服;末则四物入红花,调易老没药散。

张子和曰:十二经与奇经七脉,皆上下周流,惟带脉起少腹之侧,季胁之下,环身一周,络腰而过,如束带之状。而冲、任二脉,循腹胁夹脐旁,传流于气冲,属于带脉,络于督脉。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因诸经上下往来,遗热于带脉之间,客热郁抑白物满溢,随溲而下,绵绵不绝,是为白带,《内经》云: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他甚、发为筋痿,及为白淫。白淫者,白物淫衍,如精之状,男子因溲而下,女子绵绵而下也。

皆从湿热治之,与治痢同法。赤白痢,乃邪热传于大肠,赤白带,乃邪热传于小肠。后世皆以赤为热,白为寒,流误千载,是医误之矣。又曰:资生经载一妇人,患赤白带下,有人为灸气海,未效。次日为灸带脉穴,有鬼附耳云:“昨日灸亦好,只灸我不着我,今灸着我,我去矣,可为酒食祭我。”其家如其言祭之,遂愈。予初怪其事,因思晋景公膏肓二鬼之事,乃虚劳已甚,鬼得乘虚居之。此妇亦或劳心虚损,故鬼居之,灸既着穴,不得不去。自是凡有病此者,每为之按此穴,莫不应手酸痛,令归灸之,无有不愈。其穴,在两胁季肋之下一寸八分,若更灸百会穴,尤佳。《内经》云:上有病,下取之;下有病,上取之。又曰:上者下之,下者上之,是矣。

刘宗厚曰:带下多本于阴虚阳竭,营气不升,经脉凝涩,冲气下陷,精气积滞于下焦奇经之分,蕴酿而成。以带脉为病得名,亦以病形而名。白者属气,赤者属血。多因醉饱房劳,服食燥热所至,亦有湿痰流注下焦者,肾肝阴淫湿胜者,或惊恐而木乘土位,浊液下流,或思慕无穷,发为筋痿,所谓二阳之病发心脾也。或余经湿热,屈滞于少腹之下,或下元虚冷,子宫湿淫。治之之法,或下或吐,或发中兼补。补中兼利,燥中兼升发,润中兼温养。或温补。或收涩,诸例不同,亦病机之活法也。

《巢元方病源》曰:肾着病,腰痛冷如冰,身重腰如带五千钱。不渴,小便利,因劳汗出,衣里冷湿而得,久则变为水也。千金用肾着汤,三因用渗湿汤,东垣用独活汤主之。

气口九道脉

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以泄千古之秘藏云。

歧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动苦头痛面赤。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足胫痹。后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筋痛,浮为气。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泄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

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

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阳肺、手阳明大肠也。动苦咳逆,气不得息。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前部横于寸口丸丸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痛,逆气抢心,胸拘急不得俛仰。《脉经》云:寸口脉紧细实长下至关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痛,男子七疝,女子瘕聚。

三部俱浮,直上直下者,督脉也。动苦腰背强痛,不得俛仰,大人癫,小儿痫。三部俱牢,直上直下者,冲脉也。苦,胸中有寒疝。《脉经》曰:脉来中央坚实径至关者,冲脉也。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遗溺,女子绝孕。

前部左右弹者,阳蹻也。动苦腰背痛,癫痫僵仆羊鸣,偏枯痹身体强。中部左右弹者,带脉也。动苦少腹痛引命门,女子月事不来,绝继复下,令人无子,男子少腹拘急,或失精也。

后部左右弹者,阴蹻也。动苦癫痫寒热,皮肤强痹,少腹痛里急,腰胯相连痛,男子阴疝,女子漏下不止。

从少阴斜至太阳者,阳维也。动苦颠仆羊鸣,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肌肉痹痒。

从少阳斜至厥阴者,阴维也。动苦癫痫,僵仆羊鸣,失音,肌肉痹痒,汗出恶风。

释音

蹻,脚却乔跷四音,举足高也,又蹻捷也。

跗,音肤,足背也。

跟,音根,足踵也。踝,花上声,足螺蛳骨也。

嗌,音益,喉也。

噤,音禁,口闭也。龈,音银,齿根肉也。

臑,濡嫩二音,软肉也,

眇,音抄,季肋下也,

腨,音喘,脚肚也。

腘,音国,屈膝腕中也。膻,音亶,胸中也。

腧,音戍,五脏腧也。

脘,音管,胃脘也。

胛,音甲,背两旁骨也。

膂,音旅,夹脊肉也。

臀,髀股也。

瞤,音犉,目动也。眦,音剂,目角际也。

昧,音妹,目不明也。瞋,音嗔,怒目张也。

瞑,音眠,寐也。

睑,音检,眼弦也。

髆,音博,肩胛骨也。髋,音宽,髀上也,音行,臁骨也。

髃,虞偶二音,肩前也。

骭,音干,胫骨也。

骶,音氏,尾脊骨也。

髎,音寥,骨空处也。

窌,与髎同。说文音疱,窖也。

癫,音颠,仆病也。

痫,音闲,惊病也。痉,音颈,风强病也。

痓,痴去声,乍前乍后病也。音顽,痹也。

痿,音委,肢软也。

瘕,音贾,积病也。疝,山讪二音,寒痛病也。癃,音隆,小便淋也。音颓,阴肿也。

痖,与哑同。

酸,与酸同。

痏,音有,针疮也。瘥,楚懈切,楚嫁切,病除也。

辏,音凑,辐辏也。

侠,古文,侠挟通用。

俛,音免,俯也。

仆,音赴,颠倒也。

溉,音概,灌也。

泌,音笔,别水也。

溺,音尿,小便也。

溲,音搜,小便也,涩,音涩,不滑也。

怫,音佛,怫郁也。

悍,音汗,猛也。慓,音漂,疾也。悗,音闷,同义。又音瞒,惑。

惕,音狄,心动也,

颃,音杭,颈也,

頄,音求,面颧也

颡,桑上声,额也。

郄,与隙同,孔郄也。罅,呼讶切,孔罅也。扩,音郭,引长之意。

隧,音遂,小路也。

篁,初患切,阴下缝间也。

募,与膜同。

毖,音琵。

椎,音缒,脊之骨节也。

髀厌,音箅掩,股后骨。即环跳也。

瘈瘲,瘛瘲,并音洽从,手足舒缩也。

膏肓,音高荒,心上鬲下也。

惵卑,音蝶怯,弱也。

漯漯,音踏,汗应时出之貌。音荒,目不明也。筑筑,气痛如筑也。

丸丸,脉如珠丸也,洗洗,音玺,皮毛凄沧恶寒之貌。

洒洒,音洗,同义。

奇经八脉考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