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或人族,都指的是一个大范围概念,在这个大概念中还存在着许多细化的人种。
像维京人、嘉伦人、波斯人、罗马人就是几种典型的称呼。
这是根据地理位置的划分,其下还可以按民族划分,比如:日耳曼人、盎格鲁-撒克逊人、哥特人、斯拉夫人,等等等等。
大家虽然都是人类,但各自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却风格迥异,这在于同是白人人种的国度、差距还不太明显,等到把黄种人加入进来,那两者的不同之处就很晃眼了。
东方人与西方人,生活方式不同、饮食习惯不同、习俗文化不同。
拿姓名举例,东方人姓氏在前、而西方人截然相反。
在东方、帝王用过的名字、平民就不能再用了,这属于对人皇的尊敬;但在西方,后代帝王普遍喜欢重复使用先王的名字,因为有了同名同姓的存在,所以有查理一世、查理二世这样区分身份的称呼。
比如查理二世的皇长孙——路易,我们就可以称呼他为路易一世,如果后人能传承下去,那也许会有路易二世、三世,等等等等。
西方人认为,以先王的名字加持后人,能够激发后人的荣誉感,同时也是对后人的一种庇佑。
这个风俗在查理二世即位之后,迎来了第一次辉煌。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这只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缩影,像这样的差异还有很多。
再举一个例子——新年。
东西方历法计算有一定差别,但当12个月过后都会迎来新的一年。
东方人的新年既是除夕之夜,是12个月归零之后的庆祝;而在西方、自光明神下凡之后,圣诞节就成了新年的象征。
12月25日,这个日子成了新年的标杆。
在嘉伦,你提到‘过新年’,那其他人一定会想到该装饰圣诞树了、该给孩子们准备礼物了、还要迎接新的一岁了。
因为神的眷顾,这个节日承载了人间的万福。
同样,每年的圣诞节对教廷而言、更是个大日子,因为这是光明神投胎人世的日子,是每一个神的仆人都要歌颂的日子。
每年的这一天,教皇都要现身罗马的圣殿之中,亲自主持圣诞仪式、欢度佳节、庆祝来年。
这一天没有人会受到惩罚,监狱的犯人都会尝到美味的大餐,教皇也会‘与民同乐’。
但凡事总有例外。
教皇尼古拉已经三年没有出现在信徒面前了。
自公元828年开始,连续三年的圣诞节都是由几位红衣大主教主持的,教皇以‘身体不适’为由缺席了三年。
这个理由放在今天连请假条都开不出来。
但谁让人家是教皇呢?
任性?
不、我们得说或许是任性、也或许是什么其他原因。
教皇近些年确实渐渐淡出了信徒的视线,与此同时、牧师卢卡斯以坐火箭的速度升任至红衣大主教,并渐渐掌握了实权。
其集中体现于老牌红衣主教伯莱尼的渐渐失势,和《圣童令》的广泛传播。
直到丕平登基,卢卡斯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为皇帝加冕,这本就是教皇的荣耀,这是神赐予教皇的权柄,却被一个红衣大主教拿在了手里。
不是教皇、胜似教皇。
这是对卢卡斯的真实写照。
但无论怎么说,他与权力最顶峰之间终究有一段距离,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枷锁也在很多地方束缚了他的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