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战争中的‘东部’指的是嘉伦帝国东部地区。
由于战争是六个嘉伦的侯爵率先动手,所以后来的史官以嘉伦帝国的角度来记载这场动乱。
不错、称呼战争的主体依然是帝国方面,更直白点说,史官依然在以帝都的角度来记录这段历史。
可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帝都方面甚至没有派遣一兵一卒,丕平压根就没参战!
这是一场教廷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而记载事件的主体竟然是一个看似局外人的第三方。
看似局外人。
是的、丕平政府看似是个‘局外人’。
实则不然。
我们找一件事情的驱动者,一般是看这件事情的既得利益方。
比如查理二世和诸位皇子离世,既得利益方就是仅剩的四皇子——丕平。
得到最大好处的那股势力,自然最愿意驱动事情发展,因为在这类人眼里,利益才是至高无上的君王,感情和理性都要靠后站。
诸侯割据的问题在嘉伦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其根本原因是地方贵族有自立的实力。
教廷对帝国造成了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威胁,其根本原因也是基于自身实力的膨胀。
假如十字军连罗马的稳定都无法维持,怎么可能再去扩张?
膨胀的实力,是教廷影响帝国的根源。
诸侯割据和教廷的壮大,是几代嘉伦皇帝的心病,就连查理二世也只是缓解,并以个人能力暂时压制,等到他一过世,两个问题立刻浮出水面。
浮出水面,这个形容还不够激烈,我们得说——扬出水面、或是推出水面。
没错、此次冲突事件是被推出来的。
这个推手源自那里呢?
当然是既得利益方。
教廷与诸侯的冲突会让谁得利呢?
答案是丕平。
十字军与割据势力都是他的心腹大患,毫无疑问、两者的互相消耗有利于中央集权。
拜托、能想方设法坐上皇帝宝座的人不会是傻子。
丕平比谁都清楚自己的处境。
所以、他才要用更剧烈的行动来稳定自己的统治。
政部和军部,不过受帝王之命演戏而已。
以往的嘉伦皇帝,都在期望通过自上而下的方法解决割据问题,然而成绩并不突出,诸侯们也不是傻子,明知自取灭亡谁会公然造反?
中央不好采取行动,维京人和教廷一直虎视眈眈,嘉伦的统治者不敢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
《推恩令》的方法,也因此不适用于嘉伦。
嘉伦所处的环境要比汉帝国复杂的多,所以别人的方法只能借鉴,万万不能直接照抄。
嘉伦的问题没法自上而下解决,这是铁定的事实。
所以历代皇帝都是在缓解,而不得根治。
直到丕平从《圣童令》中看到了另一种解决方式,那就是借外力解决割据问题。
说白了,就是让几股难以掌控的势力狗咬狗。
但让狗咬起来,需要肉、需要骨头。
骨头哪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