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水陆法会(上)(2 / 2)

经过一个多月夜(去灵山的时间推了一个月)以继日的辛勤劳作,一个巨大的广场终于在玄奘寺外拔地而起。

这个广场,设计巧妙,布局开阔,足以容纳十万人之众。

地面铺设着精心挑选的青石板,每一块石板都经过匠人的精心打磨,光滑如镜,映射出蓝天白云与周围景物的倒影,美不胜收。

广场四周,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卉与树木,四季常青,花香四溢,为这片圣地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与广场遥相呼应的是,一座九层高台也被精心筑起,位于广场的一角,如同一位守护神,静静地注视着这片土地。

高台由青石与砖石砌成,每一层都设计有精美的浮雕与壁画,讲述着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高台之上,一座金碧辉煌的佛塔巍峨耸立,塔身镶嵌着宝石与金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塔顶,一面巨大的铜制风铃随风摇曳,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如同天籁之音,让人心旷神怡,忘却尘世的烦恼。

广场与高台的落成之日,大唐皇帝亲临现场,与数万民众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庆典上,僧侣们诵经祈福,乐师们演奏着悠扬的音乐,民众们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广场。

皇帝亲自为广场与高台题名,并宣布每年都将在此举办盛大的佛教文化节,以纪念玄奘法师的功绩,弘扬佛法,促进文化交流。

最后,唐皇宣布,将于八月二十日举行大唐成立以来最大的水陆法会。

今日,阳光正好,微风不燥,陈玄奘——那位名震天下的高僧,身着绣有繁复金线的锦襕袈裟,这袈裟不仅是佛祖赐予的圣物,更是他历经千难万险、取回真经的见证。

他的头顶,戴着一顶金光闪闪的金顶毗卢帽,帽顶镶嵌的宝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映衬着他那慈悲而庄重的面容。

手中紧握的,是那把陪伴他多年、历经风霜的环锡杖,每一下轻触地面的声音,都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传奇与艰辛。

他缓缓地从玄奘寺那古朴而庄严的大门内走出,步伐稳健而从容,仿佛每一步都踏在了时间的脉络上,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在他的身后,紧跟着的是他的三位徒弟:金社君,身姿矫健,眼神灵动,手中金箍棒轻轻摇晃,散发着不凡的气势;

猪八戒,虽然身形略显臃肿,但脸上挂着憨厚的笑容,手中的九齿钉耙在阳光下泛着寒光;

沙悟净,则是一副沉稳内敛的模样,肩扛降魔宝杖,紧随师父左右,守护着这份难得的安宁。

再往后,是玄奘寺那五百名僧人组成的庄严队伍,他们身着统一的僧袍,手持经卷或法器,步伐整齐划一,如同一片流动的海洋,散发着淡淡的檀香味与宁静的气息。

这些僧人,按照特定的顺序分位在九层高台的每一地层,从底层到顶层,层层递进,形成了一幅壮观而神圣的画面。

九层高台,每一层都代表着不同的修行境界与智慧层级,僧人们在此列队,不仅是对唐三藏法师的尊重与敬仰,更是对佛法无尽的追求与传承。

他们或低眉诵经,或闭目冥想,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佛法的虔诚与敬畏,仿佛在这一刻,所有的世俗烦恼都已远去,只剩下心灵的纯净与宁静。

此时,广场的四周已经如潮水般涌进了十余万人,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却又在一种莫名的秩序中保持着井然。

他们之中,有身着华丽官服的高官,面容威严,眼神中透露出对这场盛会的期待;

有身着锦衣华服的富商,手执折扇,谈笑风生,似乎在寻找着与身份相符的话题;

也有衣衫褴褛的贫民,他们或许是为了目睹这一盛况,特意从远方赶来,脸上洋溢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敬畏。

在这片人海之中,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怀揣着对玄奘法师的敬仰与对佛法的向往。

与此同时,五千名金吾卫护卫如铜墙铁壁般矗立在广场四周,他们身着闪亮的铠甲,手持长枪利剑,目光如炬,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与人群的安全。

他们的存在,不仅为这场盛会增添了几分庄重与威严,也让每一个在场的人感受到了大唐帝国的强大与稳定。

“玄奘法师,请!”唐皇站在那座高耸入云的高台之下,他的声音洪亮而威严,却又不失谦逊与敬意。

他向陈玄奘做了一个请的手势,那姿态仿佛是在邀请一位尊贵的客人,而非一位臣子。

“阿弥陀佛,陛下请!”陈玄奘双手合十,微微低头,打了一个佛礼,

他的声音平和而深沉,如同春风拂面,让人心生敬畏。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智慧,仿佛在这一刻,他已经与这个世界融为一体。

“一起,一起!”唐皇见状,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拉着陈玄奘的手,一步一步走向那座高台。

他们的步伐稳健而有力,每一步都似乎在向世人宣告着大唐的繁荣与昌盛。

在他们的身后,是那片熙熙攘攘的人群,以及那些如铜墙铁壁般的金吾卫护卫。

这一刻,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他们的身上,所有的心灵都在为这场盛会而跳动。

随着陈玄奘与唐皇一步步登上高台,整个广场的气氛也达到了高潮。

人们纷纷踮起脚尖,伸长脖子,试图更清楚地看到这两位尊贵的人物。

而陈玄奘与唐皇,则在高台上并肩而立,他们的目光穿过人群,仿佛看到了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