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清早,我就被季雪的电话吵醒:\"林羽,出大事了!你快看新闻!\"
我迷迷糊糊地打开手机,一条爆炸性新闻瞬间让我清醒:\"知名企业家匿名捐款千万,只为一个支教女孩的梦想!\"
点进去一看,原来是我们在南山村遇到的小芳。她在日记里写道:\"我的梦想是让更多山里的孩子能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是,光有梦想不够,我们需要更多的帮助......\"
这篇日记被张老师发到了教师论坛,意外获得了一位低调的企业家关注。他不仅决定捐款支持山区教育,还特意指定要由\"温暖驿站\"来管理这笔资金。
\"这可是一千万啊!\"陈宇在电话那头激动地说,\"咱们真的能管理好这么大一笔钱吗?\"
\"先别急,\"我说,\"等我联系周主任。\"
很快,周主任就召集我们开了紧急会议。会上,他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那位企业家其实是林羽爷爷的一位老朋友。他很欣赏'温暖驿站'的理念,所以才会这么信任我们。\"
\"但是,\"李馆长担忧地说,\"管理这么大一笔资金,需要很专业的团队啊。\"
就在这时,会议室的门被推开,走进来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人:\"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帮忙解决。\"
原来,这位是泰和基金会的王总。他们是专门做公益项目管理的专业机构,听说这件事后主动请缨要来帮忙。
\"我们可以提供专业的资金管理和项目运作建议,\"王总说,\"但具体的执行还是要靠你们年轻人。因为你们更了解基层需求,也更有创新思维。\"
经过详细讨论,我们决定把这笔资金分成几个部分:
一部分用于扩大\"流动驿站\"的规模,在更多山区建立教育援助点;
一部分用于设立奖学金,帮助品学兼优的山区学生继续深造;
还有一部分用于建设\"智慧教室\",用科技手段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但最重要的,\"季雪提议,\"我们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不能只是简单地撒钱,而是要真正帮助他们提升教育质量。\"
她的话提醒了我:\"对!我们可以借鉴'温暖驿站'的模式,在每个地方培养本土的志愿者团队。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这样,\"希望接力\"计划正式启动。我们先在南山村试点,计划用一年时间,把它打造成示范基地。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在我们紧张筹备的时候,一个意外的电话打乱了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