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前一天的风波,我决定深入调研当地的农耕文化传统。一大早,我就和季雪带着团队来到了张家村的\"农耕文化展示馆\"。
这是一座建于清代的老宅院,由村民自发收集整理各类农具和文献资料。虽然简陋,却处处透着村民们对农耕文化的珍视。
\"林羽,你看这个,\"季雪指着一面墙上密密麻麻的农谚,\"这些都是祖辈们总结的种植经验。\"
我凑近细看,发现这些农谚涵盖了从播种到收获的各个环节,既有对节气的把握,也有对天象的观察,更有对土壤、水分的经验判断。
\"这些智慧太珍贵了,\"我说,\"我们得把它们都记录下来,编入我们的数据库。\"
正说着,昨天那位带头抗议的老者走了进来。看见我们,他有些不好意思:\"没想到你们真的这么重视我们的老东西。\"
\"老伯,这哪是老东西,\"我认真地说,\"这是几千年农耕文明的结晶。\"
在老者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整个展示馆。每一件农具,每一份文献,他都能说出一段故事。
\"你们知道吗?\"老者指着一把看似普通的锄头说,\"这把锄头的弧度,是根据我们这里的土质特别设计的。用别的地方的锄头,效率都差一截。\"
何俊立即拿出设备开始测量记录:\"这种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正是我们现代农具研发需要借鉴的。\"
参观结束后,我提出了一个建议:\"老伯,我们想把这里改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农耕文化传承中心,您觉得怎么样?\"
\"现代化?\"老者有些担心,\"那不是要把这些老物件都换掉?\"
\"恰恰相反,\"我解释道,\"我们要用现代技术把这些文物更好地保护起来,让更多人能了解、学习这些传统智慧。\"
季雪补充道:\"比如,我们可以用3d技术对每件农具进行扫描建模,既能永久保存它们的样貌,也能让人们通过虚拟展示更直观地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