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积极响应(1 / 2)

周宇回到公司后,决定召开一次更深入的高层会议,将新能源汽车项目的现状、挑战、以及未来资金和技术的详细规划再次与各部门负责人进行讨论。这不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困难,更是要让团队对项目的未来保持信心,打好持久战的基础。

“今天的会议重点是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全盘梳理。”周宇环视四周,目光沉着有力。“这是一场持久战,项目不是短期内就能产生巨大回报的,所以我希望大家做好心理准备,和我一起扎下去。”

会议室里气氛一时有些凝重。虽然新能源汽车是全球瞩目的行业,但持续投入和长久回报之间的矛盾让人望而却步。高层团队的成员们既充满期待,也免不了有些担忧。

负责市场的李总率先发言:“周总,我们的项目启动确实吸引了很多关注,尤其是国内一些大型企业,但我担心,若项目持续高投入而迟迟不见利润,外界会质疑我们的实际能力。”

周宇点了点头,认可李总的看法。“质疑声是一定会有的,这是每一个创新项目都会遇到的情况。”他顿了顿,语气坚定,“我会尽力维持资金链的健康,同时我也会进一步与战略伙伴谈判,争取有力的支持。”

紧接着,负责财务的王经理开始汇报资金状况:“目前新能源汽车基金的流动资金充足,能够支持接下来一年半的研发需求,但如果我们要开展规模化生产,还需额外的资金注入。”

周宇对王经理的分析表示赞同,随后说:“没错,我们现在的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生产线的投入必须在技术成熟后再开始。接下来,我打算与几家风险投资机构进行进一步沟通,确保项目在初期到中期的稳定投入。”

此时,技术总监老张则将话题带回到了技术进展上:“周总,目前电池技术的突破是我们的最大挑战。虽然我们已经与多家海外电池制造商达成合作意向,但技术差距仍然较大,短期内难以实现完全国产化。”

“技术问题确实是重中之重。”周宇点头表示认同,“我们可以考虑将电池技术作为独立项目,单独成立研发团队,集中资源攻克核心技术,同时也要与各大科研机构探讨合作,利用更多外部力量。”

会议持续了三个多小时,从项目的细化推进到成本控制,从技术的分步突破到外部合作的选择,几乎把项目的每一个细节都梳理了一遍。尽管讨论耗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团队的信心和目标更加明确了。

几天后,周宇安排了与几家风投的会面。在场的风投高管们对新能源汽车行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在面对具体合作时,态度却变得谨慎而严肃。一位风投代表提出了直接的问题:“周总,您现在考虑的时间线是几年?如果新能源汽车在三年内仍然无法实现盈利,您是否有应对计划?”

周宇面对质疑,从容地回答道:“三年内不盈利是很有可能的,我对此早有预料。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短期的利润,而在于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增长潜力。我们有能力通过其他产业的盈利来支撑前期的亏损,也有信心在资金上做出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延长项目的支撑时间。”

风投代表们点头认可,会议后期,周宇通过合理的谈判,成功获得了几笔追加投资。这些资金的到位,为新能源汽车项目提供了更长时间的运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