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幻术障眼法(1 / 2)

琳琅视角 笔名视角 3123 字 24天前

“乔小友,为了当今世俗考虑,我们踏剑飞行,我使用了幻术障眼法,别人是看不到我们的。”大长老带着一凡飞行途中对一凡说道。

“如此甚好,玄虚长老有心了。”一凡有种奇妙的感觉,因为二人交谈的过程中,正从山间一众登山者的头顶飞过,众人是一点反应都没有。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幻术障眼法吗?跟宗门幻阵有异曲同工之妙啊。”一凡心道。

古代小说演义之中常有剪纸为马,撒豆成兵,呼风唤雨,驱神使鬼这样的情节。一凡小时候纵然明知不存在,却也并不妨碍对这些神奇法术的心生向往。

一、幻术

这类充满变化,令人虚实难分的特殊技巧,在中国历史上统称为“幻术”。

当然,“剪纸为马,撒豆成兵,呼风唤雨,驱神使鬼”这种级别的幻术实在有些为难古人了。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写到:

“世有祝师及诸幻术,犹能履火、蹈刃,种瓜、移井。”

履火、蹈刃是简单的“赤脚过火”、“踩刀山”这样的民间杂技,已经显得稀松平常了。

二、“种瓜果术”

其中街边最为着名且常见的便是“种瓜果术”。

正如电影《妖猫传》中所展现的,翻土种瓜,秒生枝蔓,生花结实。

明末百科全书《物理小识》记载:

“用新鸡首生子,从顶中小窍之去黄白,纳菜子,纸封极固,与鸡伏四十九日,取湿地种播之,须臾菜出,凡种瓜瓠皆如此一法。”

将新鸡下的第一颗蛋,顶上开小洞,放入种子,再让母鸡孵四十九天,种在湿地里,片刻的功夫就能长出蔬菜瓜果。

三、幻术起源

幻术并非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其来源正是喜好开挂的印度。

中国最早关于幻术的记载是在《列子?周穆王》中:

“西极之国有化人来,入水火,贯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坠,触实不硋,千变万化,不可穷极,既已变物之形,又且易人之虑。”

这里的“西极之国”指的就是古印度,就是说有个印度人能够自由出入水火之中,移山填海无所不能。

四、“自支解”

《后汉书?陈禅传》中也有幻术的记载“永宁元年,西南夷掸国王诣阙献乐及幻人,能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

这里的“自支解”在当时又是一种新兴的幻术。

有如今的“人体分离”魔术相比,此时的“自支解”显得更加血腥。

表演者不仅将脑袋,大腿切完再装回去,还会有“洗肠术”,剖开肚子,取出肠子,用水冲洗,安然无恙。

五、别有目的

到了唐朝,随着与各国交流的日益密切,“印度幻术”也进一步在国内盛行。

不仅仅与经商贸易,越来越多抱着其他想法的人们开始以此蛊惑人心,诸如——传教。

僧人们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其目的是为了宣传佛法,为了彰显自己的能力,幻术成了这些僧人最好的“障眼法”。

当时整个唐朝社会都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胡僧会法术。

六、“俗讲”

彼时的僧人传教,有“俗讲”一说。

高僧坐在高台之上,或说或唱,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佛经要义。这种表演方式成了后世街边讲书评话的前身。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心怀不轨的僧人,会焚烧某些致幻的草药,来达到为了更加引人入胜的“3d”效果。

显庆元年,高宗登高远眺,发现城中天竺艺人的惊悚表演:“如闻在外有婆罗门胡等,每于戏处,乃将剑刺肚,以刀割舌。”

为了保持民众的思想健康,为了社会稳定,高宗决定驱逐迷惑百姓的“妖僧”。

“幻惑百姓,极非道理,宜并发遣还藩,勿令久住,仍约束边州,若更有此色,并不须遣入朝。 ”

唐代各种民间小说杂记中也有着各种智斗妖僧的情节,诸如《傅弈制胡僧》、《龙宫仙方》、《东严寺僧》等等。

其中傅弈为历史真实人物,一生数次上述要求废除佛教,称其为:

“佛是胡中桀黠,欺诳夷狄,初止西域,渐流中国。遵尚其教,皆是邪僻小人。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

六、戏法

不可否认的是,撇开残忍的表演,这种幻术有着强烈的观赏性与视觉冲击。无论上层统治者还是民间百姓都对此喜闻乐见。

唐代时,宫廷中也一度盛行“鱼龙曼衍术”,也被称为鱼龙百戏。

这是一种集合了杂技、歌舞、角抵、武术、魔术及杂剧的大型表演,深得统治者的喜爱。

随着唐朝国力的衰弱,国家已无力举办如此浩大的幻术表演。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宫廷之中没落的“幻术”,在民间又走向了火爆。

相比于动辄数万人的宫廷表演,民间幻术则显得接地气得多。

各种口碎大石、吞剑等等的小型表演遍布街头,逐渐有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名称——戏法。

古时的幻术,与其说是迷信,不如说是带着神秘主义色彩的一种表演形式。

在当时认知水平有限的时代里,幻术的出现不仅仅是蛊惑人心、装神弄鬼,更多的是娱乐大众的方式罢了。

一凡小时候就听村中的老人讲道有这样一则故事:障眼仙法。故事的主人公叫王志。

当年,诸多小孩子围坐在讲故事的老人身边,这些所谓的民间故事,听得津津有味的不仅仅是孩子们,还有很多人都听得入迷。

王志,宋代宣和年间云阳人。年少时跟随一个道士游历四方,直至三十岁才回到故乡。

旧日与他相熟的乡民向他问起这些年的经历和收获,王志就说一些离奇的妖魔并仙法之事。众人听了都笑作一团,只当他是在故弄玄虚随口胡诌罢了。

村子东边有一口枯井。二十多年以前,这口井还是附近许多乡民的取水之地。后来水井枯竭,来这边的人也少了。

本来只是自然现象,但附近一些老人总爱拿这个编鬼怪故事,说是里面有投井自尽的妇人的冤魂,还有的说里面有断手断脚的水鬼,以此来吓唬那些试图靠近枯井的小孩。

以防万一,人们用一块大石板封住了井口,防止有人掉进去。

某天,一群孩子因为调皮,将封口的石板推开了。孩子们望望枯井的深处,说要比拼勇气:谁最先攀着井边挂在井壁上,并且能自己出来,就是他们的大王。

有个块头稍大的小男孩第一个站了出来。前头还很顺利,扭着身躯进入了井内。等他打算爬出来时,脚下突然一滑,双手就要攀不住了。

等在外面的小伙伴们自然也发现了,有的人想上去帮忙,有的人却说:“若是靠别人出来的,可就不作数了。”

小男孩不愿前功尽弃,拒绝了别人的帮助。随后他费了老大劲还是无法上去,很快就体力不支了,然而依旧咬牙不肯向人求救。

王志正好路过,看到这么危险的场景,就要上去救人,结果被几个小孩拉住。小男孩甚至怕他过来,还说了几句狠话。

王志弄明白了他们的游戏,走到一边,不知想到了什么,捡起地上一根枯树枝,悄悄扔到了井边。

瞬时,枯树枝起死回生,变成了绿色韧枝,一把卷住小男孩拖了上去。小男孩安全出来后,站在地上愣愣的,还没反应过来方才所发生的事。

小伙伴们都跑过来叫他大王,他更是迷惑:“不是我……是一段树枝将我拉出来的……”

其他孩子不解:“说的什么呀?明明就是你自己出来的!”

小男孩回头看看那口枯井,方才险些就要掉进去,里头就像是野兽张开了巨口,他以后再也不敢来这里了。

孩子们离开后,王志的心情却久久无法平静下来——这还是他离开师傅后头一回成功施行“仙法”。

过去他跟随道士师傅走南闯北,见过师傅手里的各种“花样”。师傅告诉他不过是些障眼法,骗骗世人罢了。王志不以为然,一直想要偷学,都没能成功。

直到有天,他们走在荒郊野地上路过一家包子铺。

道士平日里都是乐善好施的人,那天却趁着店家不在,进去偷拿了几个包子

还告诉王志,那店家不是什么善类,自己拿他的包子去救穷人也是为对方消解罪孽。

师徒二人还没走远,店家已经发现他们偷包子了,放了几条恶犬出来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