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理学和心学(1 / 2)

庄严宏伟的殿阁之中,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户洒在地面上,泛起一层淡淡的光晕。朱元璋身着龙袍,正端坐在御案前,全神贯注地批阅着堆积如山的奏书。

殿外,秋风瑟瑟,落叶飘零。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传来。蒋瓛神色匆匆,快步踏入殿内,然后跪地行礼,高声禀道:“皇爷,云南土司因为新盐政造反,局面一度危急。幸得沐王爷果断出兵,率领麾下将士浴血奋战,如今已成功平叛。沐王爷特派遣使者快马加鞭送来奏报,请求皇爷示下。”

朱元璋微微抬首,他放下手中的朱笔,沉默片刻后说道:“咱知道了,退下吧”。

蒋瓛闻言,恭敬地退了出去。殿阁中又恢复了宁静,只有秋风偶尔吹过窗户发出的轻微声响。

朱元璋坐在御案前,微微眯起眼睛,陷入了沉思。片刻后,他转头对着一旁侍立的太监小涛子说道:“咱要出宫。”

不多时,朱元璋来到朱明府邸外,只听得里面传来刘三吾的声音。

府邸内,刘三吾正神色肃穆,对着朱明侃侃而谈:“理学之要,在于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心正则行为端,意诚则信念坚。格物者,穷究事物之理,致知则是求得真正的知识。吾辈当以理学为准则,修身立德,方能治国平天下。”

朱明道:“如何方能做到正心诚意呢?”

刘三吾捋须微笑道:“正心者,当去私欲、存天理。心无杂念,方能公正无私。诚意则需言行一致,不欺人、不自欺。凡事以真诚为本,方能赢得他人信任。”

“那格物致知又当如何实践?”朱明继续追问。

“格物需用心观察世间万物,思考其背后之道理。从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中感悟天理所在。致知则要不断学习、思考,积累知识,以达豁然开朗之境。”刘三吾耐心解答。

朱明略作思索,而后缓缓开口道:“刘先生所言理学之论,确有其道理。然晚辈近来研习心学,却有一些不同之见。先生言正心当去私欲、存天理,可心学却认为心即理。吾心之良知,便是天理。无需向外去求,只需在自己心中探寻。”

刘三吾微微皱眉,示意朱明继续说下去。

朱明接着道:“就如看到一个孩童落入水中,人当下心中所起的恻隐之心,便是良知,便是天理。此心并非因外在的规矩教条而生,而是自然而然地呈现。若说去私欲,那私欲又如何界定?有时我们以为的私欲,或许恰是内心真实的需求。”

朱明顿了顿,又道:“再言格物致知。先生说要从一草一木中感悟天理,可心学认为格物是在事上磨练,致良知。比如一人立志做个正直之人,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坚守本心,不为所动,这便是在具体的事情上格物致知了。并非单纯地观察万物去求理,而是通过行动来验证和展现心中之良知。”

“实际上心学就是四个字:知行合一,此外无它”。

刘三吾沉默片刻,而后缓缓开口道:“你所言心学之论,确有独特之处。但这知行合一,又当如何理解?”

朱明神色认真,回应道:“知行合一,乃是心学之核心。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就如我们知晓孝顺父母之理,却不去实际行动,那便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唯有将心中的良知付诸实践,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