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顿悟,创建道场(1 / 2)

刘学勤这回投了个好胎。

刘家堡是他爷爷刘鸷一手创立的,起初不过四五十户人。待刘鸷去世时,已经发展成为田地近两万亩,佃户近三千口的庄堡。

刘鸷是个能人,当年跟刘福通闹过红巾起义的。

他们这一支走的是西路,首领是李喜喜,是和白不信、大刀熬齐名的西路军首领之一。

后来李喜喜在巩昌府(今甘肃陇西县)被元军击败,不得不败走入蜀。

刘鸷也在这个阶段因军功累至副千户,在十万青巾军中属于中层军官了。

可惜青巾军在四川劫掠过甚,又与另一支义军,明玉珍部,起了冲突,后被其击溃于江油关。

大军顷刻土崩瓦解。

刘鸷侥幸逃脱,一路收拢溃兵部众,一直逃到狄道,并在此落了草。

待到明朝初定,刘鸷便将山寨从老沟里迁了出来,广置田产,又召集流民开垦荒地。

洪武五年,明蒙爆发岭北大战。

冯胜率领西路军击败了北元西北主力,一路高奏凯歌,将西北大部分故土收回,这时候临洮府才回归大明治下。

几乎与此同时,刘家堡也完成了从响马到地方豪强的转型。

当时西北边区的形势相当复杂,冯胜甚至主动放弃了已经占领的河西走廊和西域等地。

一是当地人民经历元朝近百年统治,已经伊斯兰化;二是西域还有北元的藩属,回鹘部落虎视眈眈。

当然也有领军将领的战略视野问题之类,但此类特殊的边疆形势,给了刘家堡比较宽松的发展空间。

人道是隔辈儿亲,刘学勤跟他爷爷刘鸷关系很好,他基本是爷爷一手带大的。

刘学勤很肯定,爷爷刘鸷是个狠人,杀人如麻的那种,而且没少造孽。

刘鸷对这个孙子很满意,常道:“此儿乃我家麒麟子。”

关键他老刘家已经两代单传,刘鸷又死看不上自己的儿子刘喜贵。

刘喜贵虽长于战乱,但许是年少时在军中被吓破了胆,人就比较文弱。

后来在狄道安顿下来后,刘鸷便给儿子请了先生,刘喜贵倒是很喜爱读书,可他不是那块料,到现在连个秀才都不是。

而早在三年前,洪武二十年的乡试,刘学勤的塞音道场就有个外门弟子中了举。

虽然后来没中进士,但那会儿举人已经不得了了,是可以直接做官的。

刘学勤是洪武朝的同龄人,自从穿越过来,他就开始琢磨搞点儿什么?

朱元璋凶名在外,要造他老人家的反,刘学勤表示比较难。

但他这人比较特立独行,从来不搞古人崇拜那套。对于抱老朱家的大腿,或者搞自曝那套,他也是不屑为之。

许是前世遭了无妄之灾,刘学勤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但大明的条件可不怎么宽松,他们刘家堡被官府定为民户,民户的本分就是种田。

想出去转转?对不起,你得有路引才成。要不是刘学勤家境殷实,想上回县城都很费劲。

所以刘学勤对大明皇帝朱元璋的印象可不怎么好。

老朱家再怎么得国正,可朱元璋就是那种自己遭了罪,不肯让子孙吃丁点儿苦的性格,属于情感过度补偿。

这种性格导致他对家人极好,对外人就很苛刻。

来到大明之后,刘学勤发现这边的政策槽点很多,作为后世人,自然难以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