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棉花与战争(2 / 2)

大家请注意,书办收入不如马夫,可见大明马政负担之重。时称“江南之患粮为最,河北之患马为最。”

北方地区因为养马而破产的农户不计其数,最终引发了正德年间,直隶霸州文安县人刘六等人起义,朝廷用了三年时间方才平定。

好日子总是短暂的,到了明朝中后期,形势急转直下,大部分百姓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

起初,大明方面对于塞国大量进口棉花,是持欢迎态度的。但随着塞国的低价布匹,和各种衣物开始向大明市场倾销,大明的士绅开始回过味来了。

按说矛盾早就该爆发了,可为何一直这么平静?

还多亏大明没有彻底禁海,这使的大明被挤出来的产量开始流向日本、朝鲜和西洋等国。

要知道松江府一年布匹产量达到了一千五百万匹以上,产值约750万两,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二。

即便如此,松江府的布匹生产成本也要高于塞国,但其实双方的成本差距没那么大。

因为塞国的陶氏纺纱机和陶氏织布机早就卖到了大明,人家是生产机器的,不可能有钱不赚。

除了蒸汽机、印钞机等之类的大国重器,塞国对大明禁售的产品并不算多。

当然,前两年连蒸汽机也解禁了,只不过卖给大明的蒸汽机都是傻大粗笨的燃煤机器,效率差些,故障率高些。

但你永远别低估商人的创造力,只要把机器给了他们,人家就有办法搞到各种各样的人才。

大明和塞国的纺织行业一直处于一种微妙的动态平衡,大明的棉花少了,塞国人就纺羊毛、纺亚麻、纺丝绸。

但从前年开始,这种平衡开始被打破了。起因是真维斯纺织公司搞出一款爆款棉袄,在大明北方和蒙古那边卖火了。

还有四川保宁府的一家上市公司,蒙氏被服厂生产的棉被、褥子等产品也在大明卖到脱销,这导致大明的布业和棉业商人开始惜售。

大明的棉花种植区主要是在北方,南方以福建为最;而棉纺织业主要集中在松江、嘉定、常熟三地。

有诗云:眼见当初永乐间,陈花富户积如山。中州青袜乌言贾,腰下千金过百滩。

可见北棉南运之盛况,现在棉花被卡在松江府一带,商人们不肯往塞国放货。

有人甚至往朝中运作,希望朝廷对塞国的纺织品类增加关税,少说也该从20%提升到40%以上,以保护大明的纺织业。

有的则说干脆把棉花列为对塞国的禁售产品,反正那边对咱们也有禁售的。

但大明官场就是间四面漏风的破房子,塞国的商人也在四下打点,找门路,要棉花。加之这时的人对于边贸往来的内在规律掌握的不很深刻,动不动搞一刀切,要么全开,要么全守。

搞来搞去没个所以然,今年朝廷突然下旨,责令松江府加急生产棉服、被褥,为足国用,凡木棉之类货色,皆暂停出口。

这下棉花收购价就翻着跟头涨上去了,塞国派出使者向大明表达抗议,但是朱棣不予理会。

暗卫通过大明那边的种种情报分析,朱棣很可能要对蒙古用兵了。

这也不奇怪,你要去草原砍人,可以挑选草肥水美的夏日,但要长期占领,就得往那边移民,那么过冬用的物资就得事先准备。

据说北边打仗前,老美发现大毛在往前线调集大量血浆。血浆这种战略物资,拿出来可是有使用时限的,故而分析出肯定要打了。这与大明禁棉之事,可以相类比。

总山的刘学勤也被扯了下蛋,纺织工业处于半停摆的状态,天天有人跟他耳朵边吵吵。

棉花这事自然还是自给自足最好,当初他考虑西进战略,主要就是为了石油和棉花。

要把整个西域(后世新疆)全拿下来,就得和东察合台汗国干仗,他是想等朱棣和蒙古人先干起来,这样东西夹击比较爽。

而且他还得对朱棣防一手,免得老小子趁自己不备,跑来捅腰眼可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