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行走在繁华的东京城,月色如水,远处传来阵阵歌声,带着几分醉意的民众在灯笼下嬉笑打闹。然而,包拯的心情却并未因这热闹的景象而轻松。自从接到一封神秘的信件,他便感到一场悬案正在酝酿。
信上写道:“月明之夜,庙会之后,必有奇案发生,望博文公早作防备。”信件字迹清秀,透着一股书卷气,包拯便立刻想到,自己耳闻目睹的江湖纷争与阴险之事,愈发离奇,令人不寒而栗。他在暗夜中走向东湖,心中盘算着种种可能。
月华皎洁,柔和的月光洒在湖面上,仿佛盖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此时,南侠展昭踱步而来,神情凝重。他面容英俊,身形坚毅,剑眉英挺,总是带着一股不容侵犯的气势,走路时更是步伐稳健,带着隐忍的力量。
“包大人,我刚刚在东湖边找到了一具尸体,似乎与这封信的内容有关。”展昭的声音低沉,却引起了包拯的注意。
“尸体?你可曾看清死者身份?”包拯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
展昭皱了皱眉:“死者是一名小女孩,年约十岁,身材娇小,看样子是被人掳走后杀害,身上还有一些奇怪的符咒。”他顿了顿,目光中流露出一丝痛惜,“更令人震惊的是,她的身上竟散发着一股濒死前的绝望气息。”
包拯沉吟片刻,隐约能感受到那女孩的悲惨经历。八年前,他曾在一桩失踪案中见过类似的情形,都是一些无辜的女童,被人掳走后生死未卜。他轻声叹息,说道:“去庙会的人数众多,凶手或许就在其中,但想要揪出他来,真是难上加难。”
正当他们讨论时,公孙述赶到了。他是包拯的得力助手,机智聪颖,深谙官场之道,面貌也是一派儒雅。见到包拯与展昭,他略一拱手,便开口说道:“我在庙会见到一位女子,名叫柳韵,姿色绝艳,性情温柔,但我总觉得她身上有些不对劲。她与死者有过接触,或许可以问问她。”
包拯点头:“好,就让她来我们这里探听一番。”在展昭的护送下,柳韵随即赶到。
她一身素衣,清丽的容颜在月光下显得柔和,肌肤如凝脂般细腻,散发着清新的香气。她的身材婀娜多姿,走动间似有若无的风情。柳韵走进来,神色怯怯,如同一只被禁锢的小鸟。
“你可知那小女孩的下落?”包拯开口问道。
柳韵微微颤抖,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问话吓到了,她低下头,恍若无物。过了良久,才小声说道:“我……我只是见过她,但并不认识她。”
包拯注意到她的手指在小心翼翼地捏着衣角,目光闪烁,不禁心生怀疑:“是不是有事情瞒着我们?”
柳韵继续摇头,神情愈加慌张,目光游离,却又不时朝展昭投去诡异的眼神。展昭看出了她的胆怯,神色缓和:“若是你说的无事,便请你详细说说事情。”
柳韵终于小声解释:“那一日,我在庙会上见到过她,她向我求助,但我无能为力。后来,不久便听说她失踪了,我心中十分不安。可我有一个朋友,他总喜欢迷信,那天还让我给他带了几张符咒,我心中暗忖,那些符咒或许与此案有什么关系,但我并未将其与小女孩联系起来。”
此话一出,包拯立刻眉头一皱:“什么朋友?他在何处?”
柳韵犹豫不决,最终还是说出了朋友的名字:“他叫张启,据说他最近在东南方的一个寺庙里修行。”
包拯心中一动,便决定前去寺庙一探究竟。对此,展昭、马汉、王朝皆自愿同行。众人怀揣着各自心思,乘马而行,奔赴张启所在的寺庙。
途中,夕阳西下,眼前的路渐渐黑暗,但大家心中却无比紧张。包拯在马上思忖,张启的符咒若与小女孩的遇害有关,那必定是隐匿深藏的邪术。
当他们抵达寺庙时,天色已然昏暗,微弱的烛光 flicker摇曳,给人带来几分阴森。正欲进入,突然听见一阵惊叫声,仿佛来自于钟楼之上。众人立刻向声源奔去,只见张启满面惊恐,神情恍惚。
“你为何惊慌?”包拯厉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