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上钩了(2 / 2)

“当然,不过要先签条约!”*2。

沙俄和德意志对于自己的实力和国际法都很有信心。

签了条约,后续出了什么意外,也能凭借这个条约摄取利益。

何乐而不为呢?

…………

淞沪。

“原料进口被停了,现在各国都在执行战时禁运,我们进口的一批硝石被卡在了荷属东印度,下个季度的硝酸生产会受到影响。”

刘一鸣有些担忧。

突然反了朝廷,现在各国又进行联合禁运,怎么有一股山雨欲来的感觉呢?

“鲁地有硝石矿开采,运些设备去加快开发进度,同时收集土硝。”

“暂时不会有大战发生,我们的储备足够。”

在合成氨技术出现之前,硝石是获得硝酸的最重要来源,硝酸制作硝基炸药的必备原料。

而硝石资源分布极为不均衡,世界各地都是小规模分布,智利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硝石矿。

智利硝石约占据当前硝石产量的80%。

华夏也产硝石,也有土硝,但储量小、资源分散。

汤潇逸进行了提前储备,但开战一年了,大量硝石都已经变成了硝酸,或者子弹炮弹。

剩下的硝石,不够三个月生产的。

但汤潇逸不打算现在推广合成氨技术,那对自己来说好处不大。

毕竟只是方向性的问题,其他国家看到了成果,很快就会跟进。

到头来他们凭借工业规模,反而会吃掉大多数利润。

再说了,闵军的弹药储备支撑几个月半年的完全足够,有这么多时间足够了。

东瀛已经无力再战,沙俄距离太远了,铁路开通之前也不会有大规模战争。

自己开采的数量,足够。

“大人,刘庆森电报,近期东瀛联合舰队又出现在了琉球海域。”

徐希颜拿着电报走了进来。

汤潇逸看了一眼,然后走到地图边:

“命令北洋舰队出动,沿着辽东半岛向北航行,炮击沿岸东瀛船只、人员。”

东瀛联合舰队去琉球,无非就是那么几个想法。

第一,最直接的,重新进攻琉球,但大概率不会。

第六师团前车之鉴在哪儿摆着,东瀛还能派出多少陆军?

不派陆军从岸上拿下岸防炮,舰队根本无法靠近。

第二,绕过琉球,进攻台澎甚至其他地方。

既能切断琉球守军补给,又能打击闵军的军心士气,甚至还能吸引闵海军主力决战。

福宁虽强,但东瀛也有铁甲舰,也许联合舰队打着蚁多咬死象的想法呢?

闵军的缺点,军舰数量少。

但是!

那是过去式了!

闵军已经接管了威海卫,接管了北洋舰队。

虽然北洋舰队各舰因为没有船坞,并没有真正修理好。

但是,开出去还是能开出去的。

东瀛你敢放任北洋舰队自由行动吗?

“是!”

徐希颜正要走,被汤潇逸叫住。

“既然咱们自己不装了,军制也得改改。”

“以后镇协标营队排棚,改称为师旅团营连排班,这是文件。”

汤潇逸掏出文件给徐希颜,

“什么提督总兵也别提了,仿欧洲军衔制,军官分将校尉,常备军衔11级,上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特殊军衔大将、元帅、准尉。”

“你授中将,陆军参谋长,各军长少将,师长准将,旅长上校,团长中校,营长少校。”

“以后所有师都改为三团制师,旅不辖团,直辖营,四营制旅。”

“已有的部队暂时不做改动,战争结束后再改。”

徐希颜看了几眼,发现除了旅之外,其余就是改个名字,区别不大。

旅一级变成四个步兵营,一个骑兵营,一个工兵营,一个运输营,一个野战炮兵营,总共八个营。

总兵力五千多人,比原本的协一级减少了一半。

“大人,组建新部队的火炮不足了,能不能用57炮替代?”

徐希颜眨了眨眼,看到旅一级配的炮兵营他才想起这事儿。

旅一级的炮兵营用的是75炮,一个营18门。

闵军还有一些57炮,这种炮闵厂已经在造了,江南厂也造。

但75炮还没有。

两个厂都有生产能力,但已经没有产能了。

57炮对设备要求没有那么高,而75炮,最少也得上大型蒸汽锤了。

而且57炮够轻,转移方便,火力对付东瀛也足够,所以前线更喜欢57炮。

汤潇逸揉了揉眉心,这次搞军功授田确实有些仓促了。

但这也是不断提高闵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必经之路。

“先用57炮凑合,把北方的工人、设备都转移过来,我会尽快添加设备,搞生产线。”

57炮现在能凑合用,但再过些年就得落后了。

而75炮这个口径能用到二战,性价比显然更高。

注意是口径,不是炮。

“差不多可以把管退炮搞出来了,那样的话可以缩减一下炮兵规模。”

汤潇逸摸了摸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