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无米下锅快白了头的曹真不一样,叶伦在长安城里也快要愁死了。
这件事还要从诸葛亮和后宫们说起……
这段时间,诸葛亮几乎每天都是日理万机,忙得不可开交。
此次北伐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蜀汉的地盘足足扩大了一倍之多!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更多的事务需要处理,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而在所有的事务之中,最让诸葛亮感到头疼的,无疑是前期的官员任命工作。
为什么这么说呢?每一次的官员任免,都可能影响到一方百姓的生活和命运。因此,必须谨慎对待,不能有丝毫马虎。
并且这个任命工作不仅仅关系到国家的治理和稳定,更关系到人心的向背。
比如说,对于那些在北伐战争中表现出色、积极响应大汉号召的地区,比如天水三郡,这些地方的官员应该得到重点提拔。他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扛起大旗,拨乱反正,心向大汉,为大汉做出了杰出贡献。
因此,对这些人的奖励,不仅可以激励其他地方的人民,也可以为以后的战争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榜样。
这样一来,下次打仗时,敌人的抵抗意志可能会降低,从而减少己方士兵的伤亡。
同时,如果能通过招安或招降等方式将对方纳入自己麾下,那么对未来的战争将会产生极大的帮助。古人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正是此理。
而且,天水三郡由于反抗得较早,他们的人口和土地都幸免于难,没有受到战火的波及。特别是那些没有被曹叡带走的部分,更是能够率先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如果能将这些地区的官员选拔得当,那么这些地方很有可能成为蜀汉的重要支撑点。
与此同时,一些朝廷的官员们也被外放至各地去体验民情、考察民生,深入了解百姓的需求和疾苦。
特别是那些投靠到荆州派的底层官员们,他们在地方治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可以借此机会外放到地方去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
既然这些人已经选择了投靠荆州派,那么作为老大,就必须给予他们一定的利益回报,否则谁会愿意跟着一个毫无建树的组织呢?当然,诸葛亮也会认真考察他们的能力,毕竟不能公器私用,有失公允,这样对谁都不好。
诸葛亮不仅是荆州派的老大,也是大汉的丞相。
不仅仅是荆州派内部,就连益州的许多荆州派成员都因为此次朝廷部门的搬迁而更换了职位,还有一部分官员因在北伐战争中立下战功而得到了升职,这导致了许多职位出现了空缺。
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决定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安排益州派和东州派的人员来填补这些空缺。
他深知要想维护政权的稳定,就必须兼顾各方势力的利益,不能偏袒任何一方,更不能让任何一方感到受到冷落或歧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政权的长治久安,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不仅如此,上次和谈时,叶伦有意想要把黄权从曹魏那边接回来,虽然曹魏那边还没有明确回复,但是黄权的回归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对于曹魏来说,多一个黄权少一个黄权都无所谓,还不如卖给蜀汉一个人情,这原本就是叶伦的一步为了提升自己名声的闲棋。
但是在诸葛亮解读来说,叶伦这一步充满了深谋远虑,益州派之所以长期在争斗中不如荆州派跟东州派,除了本身投靠时间短以外,还有一点就是上面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