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唱名和状元游街
转眼就到了殿试放榜的日子。
五月初四
周邑早早起床,穿上母亲为他准备的新袍子,和父亲一起坐着马车到达皇宫。
今日放榜会举行唱名仪式,一一揭晓状元、榜眼、探花以及其他各进士。
皇帝还会钦赐及第的进士们锦袍、笏板等物品,标志着他们正式成为大熙朝官员之一。传胪唱名后,还会举行状元游街仪式。
放榜第二日,皇帝会给进士们赐宴,名为“琼林宴”。
进了宣德门,周邑和父亲分开,周父要去官员们办公的中书省衙门,而周邑则要去殿试所在的集英殿等候唱名。
周邑和一众贡士等待唱名时,身在储秀宫的苏虞也正在参加第三轮的秀女筛选。
苏虞进宫四天,第一天只做了两件事——搓澡洗头和看大夫。
初进来,分好屋子,储秀宫的嬷嬷就把她们带到了一个超级大的大澡堂,里头还有专人帮忙洗头洗澡。
苏虞想拒绝都拒绝不了,只能躺平任搓,从澡堂出来,苏虞觉得自个儿能轻三斤,皮都被搓掉了一层。
据说这么做的原因是怕秀女身上有虱子,然后传染给宫里的贵人。洗完澡后就由太医院的医女来给她们看诊,没病没灾、身体康健才能留在宫里。
第二天,初选。
第三天,再选。
今天是第四天,还留下的秀女,都要经过嬷嬷们最严苛的检查。周姝有些紧张地拉住了苏虞的衣袖,小声道:“苏姐姐,我有点紧张。”
刚刚进去的秀女出来都哭了呢!
苏虞回过头拍了拍她的手,安慰道:“别担心,你进去了就按照嬷嬷说的做,她怎么说你怎么做。不用紧张,也不用害羞,就当是找了个人帮你做全身检查了。”
“嗯。”周姝点了点头,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紧张的心情。
很快检查的人就排到了苏虞,“别紧张,我先进去了。”苏虞再次安抚一下周姝,深吸一口气,随着接引宫女走入房间内。
屋子门窗紧闭,烛光通明,有三位嬷嬷负责检查。
“请秀女脱掉衣服鞋袜,躺到床上。”
苏虞神色微变,想到待会儿得全身赤裸躺在床上,任由这三个老嬷嬷对着她又闻又看又摸,苏虞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厌弃和羞耻心理。
即便她劝慰周姝把这场检查当成一次全身体检,但她自己清楚这不是。
体检是为了病人的健康,而这更像是把她们当成一只只待宰杀的猪,从头到脚地衡量她身上这些肉嫩不嫩,值不值钱。
苏虞神色漠然地脱掉衣服,躺到一张木板做的简陋单人床上。
为首的嬷嬷手拿纸笔记录,另外两个嬷嬷环绕她四周,从头到脚开始检查她身体的气味,皮肤的颜色、细腻度,有无疤痕。
“没有气味。”
“肤色正常,中等偏白。”
其中一个嬷嬷,依次摸了摸她的脸颊、手臂、腰部以及大腿小腿,定下结论:“皮肤非常细腻,手感柔滑。”
“手臂有疤,拇指粗细的细长疤痕。”另一个嬷嬷说着,眼里闪过一丝可惜。前三项条件都很不错,五官精致,不打扮都是个小美人,但怎么就有疤了呢?
皇帝是这世界上最刁钻,最讲究的人,再好看的美人,有了疤痕,就如同美玉有瑕,不值钱了。
苏虞敏锐地察觉到嬷嬷眼中那一闪而过的惋惜,心下明了。
皮肤有疤,考核不合格。
她应该会被落选。
不出意外,过几天她就可以出宫归家了。
给皇帝选秀女是一件非常严苛的事情,这次筛选后,不合格的落选者归家。
合格的姑娘会被留在宫中生活一个月,她们会被重点观察,以考察她们的生活习性、说话态度、人品性情,以及智力高低。
一个月后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姑娘才会被留下,送至御前让皇帝皇后挑选。中选的留在宫里,落选的人统一送出宫。
苏虞不知道,她最耻辱的时候,正是小未婚夫最荣耀的时刻。
皇帝驾临集英殿后,殿试唱名开始。
宰相范希声将一甲前三名的卷子呈到御案前,先是打开状元的文章,手持牙棍,一字一句点读文章。
场下众人,皆竖着耳朵听声,就盼着范宰相念的这篇文章是自己所写。
但很快,众人脸上便露出了失望的神色。
很快范宰相很快读完了文章,他拆开糊名,在众人期待又羡慕的眼神里念出了状元的名字。
“状元,周邑。”
不远处的鸿胪寺卿柳相元接着复述,“状元,周邑~~”
声音传到台阶之下,台阶下站着的六七名卫士同样高声齐呼:“状元——周邑——”
众人看向周邑,眼里闪过欣赏和羡慕。三元及第啊,大熙朝第一个三元及第!这是何等的荣耀。
状元唱名结束,范希声很快念完榜眼的文章和姓名。
“——榜眼韩褚。”
韩褚,这是谁?这是从哪儿跳出来的黑马?
很快,“——探花何嘉。”
前三名已定,接下来便是二甲唱名。何嘉满眼不敢置信,他没考过周邑就算了,这个韩褚是哪里冒出来的?
然而即便不甘,他依然只能接受结果。
唱名之后即授官。
一甲状元授官从六品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官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二甲进士授从七品,三甲进士授正八品,再经朝考,按成绩,结合殿试名次,分别授翰林院庶吉士、主事、中书、知县等职。
但因为状元郎的父亲同为翰林院官员,且父子官职一致。因此皇帝荣恩特下旨周父官升一级。周父由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晋升为正六品的侍读。
一门三进士,父子双翰林。可谓是荣耀之至。
翰林院里和周父同级乃至官职比他略低的官员向他道谢时,都忍不住心生嫉妒。谁家儿子这么能耐,自己高中状元不说,还能带着父亲也官升半级。
周父高兴之余,很快递了折子请求外放。
一门三进士,父子双翰林,确实非常荣耀。但他与周邑是嫡亲父子,依据亲属回避制度,父子二人不可同在翰林院任职。
届时,不是他调任,就是周邑外放。与其如此,不如他先请折子外放。
周邑才刚刚及冠,比他年轻二十岁,留在翰林院历练两年,再谋求外放,对他以后的政治发展更为有利。
且根据京官外放,官升半职或一职的原则,他从正六品的侍读外放地方,起码能知州,若再得力一些,正五品的同知也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