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是1977年12月份考入东北师大的,到1981年12月份本科四年学业完成,到了毕业时间。
在各初中以上学校都开了外语课的今天,做为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师范本科英语毕业生,早在暑假就被省城各高中盯上了。象秦玉和童佳这样的优秀生,更是被一些开了外语专业的师范学校提前就要下了。但是,秦玉却拿到毕业证书就去了深圳。
她和孙英敏在一起参加和港商洽谈时就暗下了决心,毕业后到这里谋一份职业。为此,她对深圳进行了全面考察,尤其是对《Gd省经济特条例》进行仔细研究后,认为自己在这里会大有用武之地。
首先,她被这里的建设速度吸引了,十万建筑大军还在不断增加,天天都有工厂开业,十万打工队伍也在不断增加,道路、新村、大厦、码头、车站、学校、商店、机关、市场建设日新月异;
其次,她被这里的资金来源吸引了,只要规划图纸一确定,那土地就会变成财源,供不应求,不仅公务人员的工资高得让人垂涎,而且当地人的收入也十分可观,就连建筑工人和打工仔打工妹的收入都令人羡慕以极;
第三,她被这里的商贸氛围吸引了,这里工厂生产的产品到了内地都是紧俏货,要能运到内地击卖肯定会挣钱;
第四,她被这里的未来吸引了,bJ和上海固然好,但是人才也多,自己去那里很难脱颖而出,这里毗邻香港,急需会外语的人才,如果等到这里发展好了再来,就要被别人捷足先登了。
她不怕找不到工作,因为她已经有了祝联营的贸易公司,还有徐佩瑶的顾问职务,完全可以站住脚骑马找马。她心中早有主张,英城的贸易货栈的源头在深圳,那边有艾华和自己父母在,不用她操心,而这边要全落到祝联营手里,她就会被架空了。
她这次到深圳后发现,深南大路两侧几个省的大厦都竣工了,天池大厦仍在四层建设中。一问才得知,这里的建材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扩大已经供不应求了,计划内物资只供给深圳政府的建设项目,计划外物资随行就市,钢筋水泥涨了一倍,还有涨的趋势。2000万的预算都用完了,才完成工程的2\/3。
徐佩瑶告诉她:“幸亏我们其他项目都是特区政府的动迁安置项目,如果也按市场价格进物资,就得赔本。其他省建筑公司承包的公益外项目都面临着亏损的危险。即使特区为他们减免了一些所得税,也使他们工人的工资水平急剧下降了。咱们现在只能等待家里调集物资来完成工程了,加上运费,也等于增加了30%造价,所以,这个项目不挣钱。”
秦玉看了工程决算表,得知那两亿港币的三期新村建设项目已经完工,赢利3000万港元。而港币已升到了7毛3人民币兑换1港元,折合人民币2000万,1800人开资,每人6000元,就是1080万。徐佩瑶已经移到珠海700万,在孙英敏的吉大区占下了5万平方米的地段,能开发建设20万平方米的住宅楼,造价6000万元,预计赢利1000万元,够干半年的。滚动发展能完成1个亿的产值,但只够维持一年。
她去珠海找到了孙英敏。孙英敏那里虽然手里有20万平方米已规划用地可用,但是资金不足。因为资金来源是靠华侨捐赠,虽然华侨较多,但是捐赠是无偿的,只是略表爱家乡之意,对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仍是杯水车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