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黄河之誓!(1 / 1)

……
在青州历城以北,刘备大军的营寨当中。
靠着提前布置的准备,以及刘晔应对意外的后备计划,终究还是派上了用场。
在法正的规划和设计之下。一道道命令被传出来,派发到应该接到这个命令的人手中。
刘琰也发动自己的声望,写信去邀请一些名士和大儒。
短短几天的时间,一个符合礼仪的祭台,便矗立在黄河边上,遥望黄河!
而在这几天当中,也有不少的人从各个地方来到了这里,静静等待着之后会发生的事情。
而刘琰则再次受命,前往了袁绍的营地当中,对袁绍等人进行邀请!
“袁公,对于袁公与诸将的要求,我主同意了。”刘琰语气平和的说道。
此言一出,其他人什么想法,袁绍不知道,但是他非常清楚自己内心当中的想法。
他认为不可能同意的事情,居然被同意了!
这意味着,双方在这一个层次上面,出现的差距和区别。
倘若放在以前,他绝对会认为刘备是傻子,连其中的利弊都分不清楚。
现实的情况,双方实力的对比,证明刘备不是傻子。
既然刘备不是傻子,那么所选择的决定,必然有其意义。
然而他看不出来,同样也证明了他和刘备之间出现了差距。
“那么刘玄德的要求是什么?”袁绍看了看刘琰,语气平静的询问道。
他终究是弱势方,麾下众将提出来的要求,对面都选择了同意。
那么,他们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又是什么?
“誓言,一个互相约束的誓言!”刘琰语气十分认真的说道。
袁绍听闻此话,都想当场笑出来。
一句誓言,一个互相约束的誓言?这就是他们付出的代价?
只需要发一个誓,就能够将这一切结束吗?
“只是一个誓言?刘玄德就这么相信我们?”袁绍用着无比平静的语气说道。
仅凭一个誓言,这能约束到谁?
“是的!”刘琰再次点头确认道。
“刘玄德居然这么天真,那他是怎么活到现在的?”袁绍不屑的笑了笑,也不知道是笑自己还是在笑刘备。
就算是再严厉的誓言,他终究也只是一段话罢了,没有实力进行约束,誓言也终究只是一句话,是否遵守全看本心。
“袁公若是不信,可带在场文武一起。”刘琰对着帐外一伸手,平静的说道。
此话一落,当场便有人准备出来制止刘琰的行为。
“住手。”袁绍直接呵斥了准备出手的人,开口说道,“我等本就深陷绝地,刘玄德若是对我等下死手,焉能活到今日?”
说完话后的袁绍,直接站了起来,步伐平稳的走到了刘琰身边,开口说道,“威硕带路,我倒要看看,区区一个誓言,又如何进行约束!!”
倘若刘备真的保持这种天真,他绝对不介意给刘备上一堂课。
一个人能赢了他的人,如果还保持着这种幻想,对于这种没有约束力的东西,还保持着天真,又怎么可能继续前进?
中原是个养蛊的地方,他不需要废物,所有被击败者都将成为胜利者的养分,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天真。
周围其他的文武,看到这一幕,也没有反对,纷纷跟在了袁绍的身后,向着营寨外走去。
而袁绍的步伐,不仅沉稳,还充满着从容,表明了内心的自信和态度。
然而真到了目的地以后,袁绍直接沉默了。
一般情况下,誓言确实没什么约束力,但是他所看到的这一幕,绝对算是例外。
在场的人当中,他认识的人就不在少数。
前尚书卢植,前司空荀爽,以德为行的王烈,徐州的郑康公,中郎将的蔡邕,法衍等等一系列大儒。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名士,甚至包括月旦评的许邵,繁家的繁良等等。
看着这些人,袁绍算是彻底明白了,誓言为什么会有约束力了!
这么多有名声和有声望的人来做见证?本身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立下誓言,但凡后面违背了誓言,那不用多想,基本等于没救了。
整个人在天下当中,基本上名声扫地了。
天下诸侯不在少数?为什么要选择你呢?
不管是刘备亦或者是他,面对这么多人,倘若违背了誓言,可谓天下再无容身之地。
更何况,倘若不遵守誓言的情况下,见证者本身也会因为这件事情受到一些伤害。
当然了,袁绍带领自己的文武到达,本身对于袁绍来说,也是一种机会。
为了避免袁绍起不该有的心思,关羽,张飞,黄忠,许诸等人,平静的观望着袁绍麾下众人。
在这么多人的担保下,刘备步伐沉稳,缓缓的走上了高台,拔剑面向黄河发出了自己的誓言。
誓言很简单,也很明确,就是一份承诺和一份保证。
只要袁绍麾下的众人不闹事,袁绍就没什么问题,安全性也可以得到保证,当然了,自由什么的肯定会受到限制。
同样的,只要袁绍不闹事,袁绍麾下的众人也可以像其他人一样,享受着同等的待遇,不会受到歧视,公平对待。
在场的众人看到这一幕,皆点了点头。
“颇有先祖之风,不愧是仁德之主。”荀爽看着这一幕,不由得感慨道。
昔日洛水之誓,就如今日这般。
曾经的洛水之誓,便是由汉光武帝开的头,也确实做到了誓言当中的内容。
没想到如今居然还能看到另外一种,人间属实多了一种色彩。
亲眼目睹这一幕的袁绍,颇为震惊的看着这一切。
待到刘备的誓言结束以后,袁绍也没有犹豫,发出了属于自己的誓言。
保证自己行为的同时,约束自己的手下,用自己的生命为麾下的人负责!
刘备都敢用自己的未来赌一把,他又有何惧?
至于自由,他从来不奢求的那种东西,失败者就应该有失败者的待遇。
跟随着自己父亲一起到来的蔡琰,看了看周围的情况,拿出了纸和笔,提起了笔,便开始记录下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