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不血之伤 牵连党争(1 / 2)

洛阳县令周骞当年赴长安应科举,与卓不浪相识。卓不浪好结识朋友,见周骞温雅和善、深通兵法,便请他去宅中讲论兵法。一连两日,饮酒阔论,好不痛快,两人也渐渐亲熟。后来,周骞经明经科入仕,在洛阳畿县任事,得洛州长史贾敦实赏识。后又经贾敦实举荐任洛阳县令。

卓不浪一路不疾不徐,到县廨已是酉时初刻。衙吏通传后,一名绯袍官员迎了出来,身量不高,方脸、宽额头,一绺短须,正是周骞,只是比之前清瘦不少。

见到卓不浪,周骞黯然的脸上总算绽出些笑意,只是声音有些干涩:“卓老弟,别来无恙啊!”

卓不浪双手拄着手杖,故作老成之态,一本正经道:“不浪一介布衣,衣食无忧,自然是逍遥自在。倒是周兄,身为首善之地的父母官,上忧朝廷、下恤百姓、日渐憔悴啊!”

“五郎又取笑为兄。”周骞轻叹一声,引着卓不浪进了内堂,让夫人陈氏添几样菜,打一壶酒。

近些日子,周骞总是愁眉不展、茶饭不思,今天有心情吃酒,陈氏也略微宽心,忙去吩咐厨娘置办酒菜,内堂只剩下卓不浪和周骞两人。

周骞收起笑容,道:“五郎来东都,也是为了明中堂的事吧?”周骞虽不知卓家与明崇俨的关系,但程进帮明家操办后事,他也是看在眼里。

“逝者已矣,烧香拜祭、聊表哀悼。”卓不浪神态不羁,看不出哀乐:“我这等闲人,就愿打问这天下的怪事、趣事、还有……能让周兄愁容不解的事。”

“早听闻五郎长于断案之道,在长安素有‘侠少’的美誉。京师官署常借重五郎之能断案。不过此案牵连甚广,有司人等避之不及,为兄劝五郎还是置身局外的好。”

“不浪多日不见兄长,心中牵念,前来拜问。只是闲聊叙旧,听听周兄的烦心事罢了,哪里有什么案和局,周兄莫要吓我。”

这时,使女端上一壶酒,给卓不浪和周骞斟满一杯。周骞举起酒杯,和卓不浪连饮三杯。

明崇俨案以来,周骞整日心里惴惴,言行拘谨,生怕稍有不慎便招致祸端,哪敢轻言案情。但卓不浪非朝中之人,也很得周骞信任,借着酒劲,周骞一吐心中怅闷。

周骞治理洛阳县三年有余,洛阳地界上盗匪并不多,杀人案一年到头也就十余件,盗抢杀人不过几件,死者多是富户豪右,官户被盗被杀甚少。这几日,洛州府、洛阳县衙将逃奴、浮浪户、盗匪和江湖帮派全都查个遍,抓了上百人,连有重大嫌疑的人也没查出来。其实大家心知肚明,堂堂四品大臣在家中遇刺,焉能是一般流匪所为?

况且此案有两个疑点,其一,明崇俨修习道术,武功修为不俗,竟然死得无声无息,直至第二天清晨才被家仆发现,行刺之人的武功非同一般,绝非一般江湖中人所能为。

其二,据尸检验状,明崇俨尸体有两处伤,其中颈部的刀切伤,长三寸、深两寸,切口断面平滑、从骨缝间割开,伤口没有血流出。

“伤口不见血?”饶是卓不浪听惯了奇闻异事,也十分诧异。

“没错。”周骞回忆道。发现明崇俨尸体是在明家宅院的内堂,屋内陈设素朴、有些凌乱,有翻找的痕迹。堂中正北是一面屏风,屏风后是卧床。明崇俨仰躺在床上,心口上插着一柄短刀,刀口周围已经被血浸透。脖颈上还有一条长约两寸的刀痕,颜色乌黑,好像凝固的血,但奇怪的是,伤口没有渗出血迹。周骞询问仵作,仵作也连连摇头称奇。大理寺仵作上报的尸检验状上也记明,伤口未见血流出。

“就此两疑点,已可判明,此案绝非一般匪盗所为。”说及此,周骞又猛灌两杯酒,想借酒劲安抚心中焦虑:“朝中上下都明白,明崇俨案极有可能牵连皇家。可有嫌疑的地方,三司不敢查,甚至连提都不敢提。前日,圣上召问案情,三司推说是匪盗所为,这分明是不敢彻查而有心推脱。幸而天后追问详情,三司人等含糊其辞。天后大怒,训斥有司人等查办不力,责令继续追查……”

周骞顿了顿,仰脖灌下一杯酒,接着道:“五郎,此案恐牵连朝中党争,有司人等人人自危,彻查怕卷入党争家破人亡,不查又怕二圣降罪祸不旋踵,根本是无从查办。三司到底是京师官署,如有心推脱,责难洛阳县辖法治不彰以致匪盗横行、误导圣听,恐怕……”

周骞越说越焦躁,眉头已经皱成了一线。卓不浪斟满酒,轻啜一口,没有出声。此刻倾听就是对周骞最好的慰藉。

周骞喝了口酒,稍稍平复后,又接着道:“如今此事凶多吉少。我已写好奏疏,若三司推脱,我便上奏二圣,宁可身陷党争,也不替他人蒙冤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