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消息传得越广,心思活络的人就越多。
\"掌柜的,这批粮食我全要了。\"一个富商模样的人将一锭银子拍在柜台上,\"价钱好商量。\"
掌柜的为难道:\"这位客官,我们这儿...\"
\"再加五两。\"那人又扔出一锭银子。
掌柜的眼睛一亮,连忙应下。
类似的场景在京城各处粮铺上演。有些商人嗅到了商机,开始大量收购粮食,准备等价格上涨时再高价卖出。
\"夫人,\"一个小厮匆匆跑进院子,\"打听到了,最近几日确实有不少人在收粮。\"
\"可打听清楚是谁在收?\"院中坐着个珠光宝气的妇人。
\"回夫人的话,有几家是咱们认识的商户,还有几家不知来历。\"
妇人冷笑一声:\"既然别人都在收,咱们也别闲着。去,把库房里的银子都拿出来,能收多少收多少。\"
\"可是夫人,\"小厮迟疑道,\"这样会不会...\"
\"怕什么?\"妇人不耐烦地挥手,\"摄政王妃都在储粮了,咱们跟着囤点儿怎么了?等粮价涨上去,咱们转手就是一大笔银子。\"
小厮不敢多言,躬身退下。
就这样,京城内暗流涌动。有人像柳员外一样,悄悄储存自家所需的粮食;也有人像赵员外那般,大肆收购,等待高价抛售的时机。
一时间,京城各处的粮价开始缓慢上涨。
\"王爷,\"白术站在容珩身后低声禀报,\"近日有不少商户在大量收购粮食。\"
容珩正在批阅奏折,闻言手中的朱笔顿了顿:\"查清楚是谁在背后收购了吗?\"
\"查到了几家,\"白术递上一份名单,\"其中赵员外最为明显,短短几日就收购了数万石粮食。\"
容珩冷笑一声:\"这些人,还真是不怕死。\"
户部尚书最近头疼不已。京城粮价逐渐攀升,不少平民百姓已经开始愤愤不满。
平日里最昂贵不过一两三石的粮食,如今却已飙至五石,甚至还在不断增长!
而这一切的源头,正是京城各商贾明里暗里地争相抢购粮食,导致粮铺备货不足,市面供需失衡。
户部派人暗中调查,最终将奏报呈到了御书房内。
皇帝接过奏折翻阅,瞧了几眼后便将奏折递给容珩,目光一扫,语调平淡:“摄政王对此事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