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府入门试锋芒
孔锦来到学府的考核场地,只见一片肃穆之气。
高大的红墙围起一方天地,青砖铺就的地面上,考生们三两成群,或低声讨论,或闭目养神,气氛紧张得几乎凝固。
阳光透过枝繁叶茂的古树洒下斑驳的光点,却丝毫无法驱散这股凝重。
孔锦环顾四周,一张张陌生的面孔让他感到些许孤寂。
这些考生大多出身名门望族,锦衣华服,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一股自信,与他这个出身农家的学子显得格格不入。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略显紧张的心情。
目光扫过人群,最终落在考核官席位上。
陶夫子正襟危坐,神情严肃,那双深邃的眼睛仿佛能洞察一切。
与前几日的谆谆教诲不同,此刻的陶夫子不带一丝表情,冷漠得如同换了一个人。
孔锦心中一沉
一位衣着华丽的考生走到孔锦面前,上下打量了他一番,嘴角露出一丝轻蔑的微笑:“哟,这不是乡下来的孔锦吗?听说你得了陶夫子的青睐,单独考核?真是让人羡慕啊。”
孔锦淡淡地看了他一眼,并未理会。
他知道,这些人不过是嫉妒罢了,他无需与他们争辩。
“哼,装什么清高!”那考生见孔锦不理他,脸色有些难看,“别以为得了陶夫子的赏识就能高枕无忧了。这次考核,可不是那么容易通过的。”
孔锦依然沉默不语,目光坚定地望向考核台。
他知道,今日的考核,不仅关系到他个人的前途,更关系到所有农家子弟的希望。
他必须全力以赴,证明自己的实力。
就在这时,陶夫子缓缓起身,清了清嗓子,沉声道:“考核开始。” 他的目光落在孔锦身上,语气不带一丝温度:“孔锦,上前听题。”
孔锦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到考核台前,恭敬地行了一礼。
陶夫子展开手中的卷轴,缓缓念道:“第一题……”他停顿了一下,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请论述《春秋》中‘正名’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孔锦的心猛地一沉……
孔锦深吸一口气,思绪如电光火石般闪过。
正名,名正言顺,不仅仅是简单的称谓,更是秩序的基石,是社会稳定的保障。
他提笔蘸墨,笔走龙蛇,洋洋洒洒地写下自己的见解。
他不仅引经据典,阐述了《春秋》中“正名”的传统含义,更结合现代治理理念,从社会分工、等级秩序、法律制度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论述了“正名”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现实意义。
其他考生也在奋笔疾书,但大多拘泥于传统的解释,鲜有创新之见。
衣着华丽的考生瞥了一眼孔锦的答卷,嘴角露出一丝不屑的冷笑,心中暗道:不过是个乡巴佬,装模作样罢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考场内一片寂静,只有笔尖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
孔锦笔锋不停,将心中所想倾泻而出。
他深知,这场考核不仅仅是对他学识的考验,更是对他能否打破阶级壁垒,实现理想抱负的关键一战。
陶夫子不时在考场内巡视,目光犀利地扫过每一位考生。
当他走到孔锦身后时,脚步微微一顿,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
他仔细地看了看孔锦的答卷,眉头逐渐舒展开来,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之色在他眼中一闪而过。
“时间到!”陶夫子一声令下,考生们纷纷停笔,将答卷呈上。
陶夫子拿起孔锦的答卷,仔细阅读起来。
他的表情从最初的严肃逐渐变得凝重,最后竟然露出了一丝难以置信的神色。
“孔锦,”陶夫子放下卷轴,语气中带着一丝颤抖,“你的见解……十分独特。” 他顿了顿,目光灼灼地盯着孔锦,“你对‘正名’的理解,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解释,甚至…甚至超越了老夫的认知。”
考场内一片哗然,考生们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衣着华丽的考生脸色铁青,难以置信地望着孔锦,心中充满了嫉妒和怨恨。
陶夫子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第二题……” 他的眼神变得深邃起来,语气也更加凝重,“请你谈谈,如何治理一个国家。”
孔锦的心猛地一沉 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迎上陶夫子的视线,沉声道:“学生以为……”
孔锦沉吟片刻,答道:“学生以为,治理国家当以民为本,轻徭薄赋,鼓励农桑,兴修水利,发展商业……”他侃侃而谈,从经济、民生、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其中不乏借鉴前世的经验和知识,听得一众考生目瞪口呆。
陶夫子起初听得连连点头,对孔锦的见解颇为赞赏。
但随着孔锦谈及一些现代化的治理理念,例如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市场,鼓励民间贸易,推行义务教育等等,他眉头紧锁,脸上露出了疑惑不解的神色。
“设立专门的机构?鼓励民间贸易?”陶夫子喃喃自语,这些理念对他来说太过超前,他一时难以理解。
他看着孔锦,眼神中充满了探究:“孔锦,你所说的这些,是从何处得来的?”
孔锦心中一紧,他知道自己必须谨慎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