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小白龙敖烈(1 / 2)

对于现在的唐三藏,虽然是金蝉子的第十世,但是并无前世任何记忆,在张安之看来,有些迂腐,有些自大,甚至有些不谙世事。

这迂腐来自于他精通佛法,一切都觉得可用佛法感化和解释,属于是缺少社会的毒打,若不是之前唐三藏亲眼看到自己两个侍从被妖怪剖腹剜心,分而食之的画面,恐怕还是老天真的想法。

自大来自于他的身份,虽说他身世有些悲惨,但是成长过程算是一帆风顺,年纪轻轻就成为了大唐王朝佛门话事人,还是是当朝丞相的外孙,大唐皇帝的御弟,在大唐境内,到哪都是前呼后拥,夹道欢迎,可谓是年少成名,风光无限,所以性格中会有自大,也能理解,换成任何一个凡人有唐三藏这样的身份地位,恐怕就不只是自大,而是飞扬跋扈了。

总结下来,唐三藏就是社会经验不足,容易自以为是,从原剧情里就可以看出,几次孙悟空都是被他给气走,不能说孙悟空一点错都没有,但是唐三藏的固执己见和偏听偏信是最主要的原因,如今张安之变成了孙悟空,又事先了解了唐三藏的为人,自然不会再像原来的孙悟空那样冒失,动不动就惹得唐三藏不快。

这样做并不是张安之要去故意迎合唐三藏,而是为了针对那九九八十一难,天界和佛门不是想通过这些劫难来赚取功德吗?问过张安之同意了吗?这功德谁都别想多拿走一点,都是张安之给自己留的。

在与唐三藏的聊天中,张安之也知道了之前唐三藏遇到妖怪,死了两名侍从的事,只能感慨,这西行第一份功德就这样被太白金星这个老儿捡走了,实在可恶,将来一定要好好收拾这老头一顿,往后休想再从张安之这个铁公鸡这里分走什么功德了。

接下去,这一人一猴一马在西行路上,顺利的遇到了六个强盗,分别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和身本忧,这一听名字就是佛门安排的,六个强盗就是代表佛门的六根,本就是希望孙悟空打死六人,寓意“六根清净”,同时佛门也算准了唐僧的迂腐,一定会因为孙悟空打死六人而不满,两人便会大吵,这样不和谐的取经团队才是佛门需要的,而且也只有两人不合,观音才有机会将金箍拿给唐三藏,好通过金箍来控制孙悟空,这样两人就更不可能一条心了。

张安之没有打死六个强盗,而是先问询了唐三藏的意见,唐三藏被六个强盗吓得有些六神无主,直说将他们赶走,张安之二话不说上去就是几个巴掌,打得强盗们晕头转向,强盗们发现遇到了硬茬也不敢继续嚣张,夹起尾巴就逃走了。

唐三藏对于张安之这种行为表示十分赞赏,高呼“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称赞张安之很有慧根。

这样的举动让不远处监视取经团队的观音菩萨,六丁六甲、四值功曹、五方揭谛和十八位护教伽蓝都傻眼了,心想,‘这不对啊,妖猴不应该是打杀了六个强盗,然后两人大吵一架,妖猴气不过就跑了吗?’

特别是观音菩萨,他都准备好了金箍,就等着孙悟空离开之后,化身老妇人上去宽慰唐三藏,然后将金箍交给唐三藏呢,这下如何是好?

解决完六个强盗的事后,唐三藏和张安之来到了蛇盘山鹰愁涧这个地方,这是小白龙敖烈的出场的地方。

张安之早有准备,带着唐三藏到水边假意观景,给小白龙机会去把白马叼走,唐三藏哪里知道会发生什么,正在水边看着四周如画般的风景,刚打算赋诗一首呢,水中突生异变,一条白龙突然跃出,然后张口就将唐三藏的坐骑叼走了,随后又遁入到了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