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殿前争论(2 / 2)

他焦虑地扫视着朝堂之下的文武百官,只见众人皆低垂着头,沉默不语,这让他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恐惧和不安。

皇帝的声音微微发颤,他用略带紧张的语气向兵部尚书李惘发问:“兵部尚书李爱卿,对于此事,你有何看法?”

兵部尚书李惘听到皇帝点名询问自己,连忙向前迈出一步,然后提高音量大声回答道:“启禀陛下,微臣认为,德亲王一生为了我朝的江山社稷不辞辛劳、南征北战,可谓是鞍前马后、鞠躬尽瘁。

此次他突然回京,想必其中定有不为人知的隐情。依微臣之见,陛下不妨宣德亲王爷到殿前,当面向陛下您解释清楚事情的原委。如此一来,我们方能判断是否真的是王爷出了什么问题。”

就在这时,一旁的监察御史站出来,义正言辞地高声喊道:“诸位大人莫要忘了,边关将领若无圣上诏令便擅自回京,这本就是犯下了重罪!

岂能因为其往日所立之功就无视律法呢?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功是功,过是过,两者绝不可混为一谈啊!”

只见那刑部侍郎面色凝重地从人群之中迈步而出,他向着上方拱手施礼后。

义正言辞地开口道:“御史左大夫所言极是!正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此乃千古不变之真理。依微臣之浅见,德亲王罔顾国家律法,实乃大罪一桩,若不严加惩处,恐难以服众,亦无法起到防微杜渐之效啊!”

此时,高坐于殿上的谢太后微微颔首,表示对刑部侍郎这番话的认同。

她朱唇轻启,缓声问道:“既然如此,诸位爱卿觉得德亲王应当被定下何种罪责呢?”

刑部侍郎闻刘显得太后发问,再次抱拳躬身,语气坚定地回应道:“回禀太后娘娘,德亲王所犯之罪过共有三条。其一,他竟敢公然藐视我朝至高无上的皇权,此等行径实乃大逆不道;其二,此人因些许功绩便居功自傲、目中无人,全然忘却臣子应有的谦逊与恭顺;其三,也是最为严重的一条,便是他肆意践踏国家律法,视法纪如无物!这三条罪行,条条皆为重罪,恳请太后娘娘明察秋毫,严惩不贷!”

“众爱卿可有异议?”

刑部侍郎说出德亲王三宗罪,很多大臣都傻眼了,唯有左丞相洋洋得意,心里甚是高兴。

“一派胡言,刘显你罔顾事实,竟然在此大放厥词是何居心?”

刑部侍郎刘显刚说完,右丞相武成器大声呵斥道。

“事实真相咱们都不知道,你就在这里胡言乱语,王爷有罪无罪那也的三司会审才能得出结论,你竟然在这里胡说八道,其心可诛。”

刘显一听这话,吓得六神无主,慌忙下跪大喊“皇上明鉴,太后娘娘明鉴,臣只是就事论事绝无半点私心呐!”

皇帝看了一眼太后,欲言又止。

谢太后微微皱眉,目光严肃地看向武丞相,缓声道:“武丞相啊,方才哀家仔细聆听了诸位大臣所言,倒是未曾察觉到有何不当之处。这德亲王未经许可便擅自返回京城一事,确属事实无疑。皇儿啊,”

她转头望向皇帝,语气带着一丝威严,“哀家且来问问你,可曾向德亲王下达过传召其回京之令?须知君无戏言呐,你定当如实告知于我。”

皇帝的脸色略显苍白,他略微低头,声音有些微弱地道:“母后明鉴,朕深知麒麟爷爷已然年迈,本有意宣他回京安享晚年。

只是此事尚在斟酌之中,尚未最终敲定。故而至今为止,朕确实未曾下旨召唤他回京。”

说罢,皇帝轻轻叹了口气,似是心中也颇为纠结。

谢太后微微一笑“武丞相,你还有何异议?”

“可是,德亲王戎马一生,为我大夏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

“武相此言差矣!你切看看满朝文武大臣哪一个不是我朝肱骨之臣,哪一位没有为大夏朝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如果大家都枉顾国法,我行我素,国将不国啊!”左丞相谢云清这时站出来火上浇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