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新的目标(1 / 2)

《放学后》是打不过《十三级阶梯》。

这句话很是简单,没有什么多余的修饰。

圭吾先生当然听的懂。

这个鬼,半晌没有发出什么声音。

东野强知道圭吾先生在思考,他并没有打扰。

许久之后,圭吾先生才发出了一声长叹。

唉~

他应该是想清楚了。

“sko,你说的没错,确实是打不过的呀。”

“圭吾先生,我不是在说你的原作或者这部小说不好,这一点,你能理解吧。”

“当然,其实,你这么说也没问题,这部小说毕竟只是1985年的获奖作品,现在是2001年了,很多的事情都不一样了。”

“圭吾先生,确实如此。现在有很多的变化,最明显的一个,那就是文化界的想法跟那个时候不一样了,现在的思潮就是废死,在rb这里,这个思潮非常的厉害。”

“《放学后》在这样的思潮之下,便是再好也没有办法击败《十三级阶梯》的,这一点,我已经想通了,那么……”

“圭吾先生,其实我也失算了,我一开始也没有想到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但我在看了高野老师的作品之后,就在想如何补救。”

“《龙樱》?”

“那不过是引出《公平》这个要素,只是引出来而已。”

“关键在于《d,n》?也就是说,事实上我们是用三部小说才击败的对手?”

“没错。”

东野强与圭吾先生两个人,你来我往,双方语速很快。

这一番对话,算是将乱步赏的获得,给分析了一个大概。

东野强本来也没想到,以《放学后》这部作品,竟然会遇到高野和明的佳作,而且,明显的处于下风。

《放学后》并非是原来1985年的那本,东野强已经加入了许多当下的新元素,可就算是这样,从总体来看,也不是《十三级阶梯》的对手。

当东野强第一次知道这部小说,第一次听到高野和明这个名字的时候,他就知道,这次乱步赏不会很轻松。

于是,东野强开始了补救。

《龙樱》就是东野强的第一个应对手段。

不过,《龙樱》这本小说太适合连载,也太适合东野强本身的经历,所以,这本小说只能做一个引子。

必须再度出手。

在酒会上,东野强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仿佛舌战群儒的场面,这是他必须面对的,甚至是必须要制造出来的。

没有这样的场面,东野强根本就无法彰显自己的意志。

可以说,此时整个rb界,废死是主流。

就连村上春树这样的大神,都是坚定支持的。

东野强心里清楚,《放学后》甚至根本就不是面对一本小说,而是在面对这个潮流。

于是乎,《d,n》就必须出场。

东野强此时突然笑道:“圭吾先生,你觉得我为什么要写《d,n》吗?或者,这本小说的灵感是来自于何处呢?”

这个问题很奇怪,圭吾先生很是好奇,“sko?你想说的是,并非《生死簿》?也非漫画?”

“当然都有,但是,关键在于为什么我会写出不一样的结局来。”

“你的意思是……sko,你直说了吧,我真的有些猜不出来。”

东野强沉吟了一番,他需要梳理一下自己的想法,最后,笑道:“其实跟圭吾先生你有很大的关系。”

“哦?什么意思?”圭吾无比的好奇。

“就是你这个鬼呀。”

“哈?”

这次真的听不懂了。

东野强只好笑着解说,“你这个鬼的出现,赋予了我另外的能力,比如,我本来是想赚钱,是想脱贫,那么,我是不是可以利用你这个鬼呢?远的不说,大里村有人打麻将,你帮我作弊,如何?我是不是可以赢钱?还有,考试的时候,你帮我去看其他考生的答案,那么,我们是不是就轻松了许多?根本不需要什么题海战术嘛。”

“这……对呀!”圭吾先生想了一下,马上就赞同了,但,突然间,他就忍不住问道:“那你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对,为什么不呢?

东野强笑道:“就跟《d,n》里的夜神月一样呀。很简单的,你试想一下,我若是真的开始利用你了,赌钱作弊,考试作弊,那么,要是某一天,你突然间变了呢?比如,赌博的时候,你提供的信息是错的呢?”

此话一出,圭吾先生鬼灵一震!

“sko,你才是最强的!我自己竟然都没有想到这一点。”

两人到底说的是什么?

“权力!我东野强没有臣服于权力!”东野强眼神坚定无比。

简单而言,《d,n》的漫画中,夜神月在得到了笔记之后,马上就开始运用笔记,其实这就是运用权力,而最终,他成了权力的傀儡。

也许表面上,一直看到的都是夜神月在利用笔记本,也就是利用权力。

但实际上,他也被这权力利用着。

最终无法回头,成了一个非常邪恶的坏蛋。

东野强没有如此选择,因为他知道,若是如此,一人一鬼的关系,恐怕就会易位。

东野强,很可能会成为圭吾先生的奴隶。

现如今,一人一鬼只是讨论方面的东西,于金钱,于考试,都没怎么涉及。

若是圭吾先生是网络小说里的金手指或者系统,那么,东野强并未被控制。

这恐怕要感谢东野强上辈子的职业,他就是个扑街写手,他看过很多小说是主角被金手指控制了。

东野强接着说道:“所以,我能写出这样的《d,n》,因为我就是一个例子,夜神月最终没有被权力控制,反而是选择守护,选择传递,找到l这样的人。k是杀戮,l是生命,我在小说最后给出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