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国那庄重肃穆的皇宫大殿之上,金碧辉煌的装饰在烛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威严的光芒。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面容略显疲惫却依旧透着一股帝王的沉稳与睿智。朝堂之下,大臣们身着朝服,整齐排列,气氛凝重而安静,众人皆在等待着魏国使臣的到来,揣测着这场关乎两国命运的和谈将会如何展开。
随着太监悠长的宣召声:“魏国使臣觐见——”,魏国使臣步履匆匆却又不失外交礼仪地走进大殿,他的脸上带着一丝谦卑与焦虑,行至大殿中央,恭敬地跪地行礼:“魏国使臣拜见楚皇陛下,愿陛下圣体安康,楚国繁荣昌盛。”
文帝微微抬眼,目光淡淡地落在魏国使臣身上:“使臣免礼,平身吧。朕且问你,魏国此番前来,所为何事?”
魏国使臣缓缓起身,深吸一口气,说道:“陛下,我国国君听闻长乐公主殿下在边疆战场屡战屡胜,我国军队接连失利,已丢失五座城池。国君深知此次战争给楚魏两国百姓都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与损失,因此特命微臣前来,希望能与楚国和谈。我国愿意作出战争赔偿,只求楚国能够停战,恢复两国边境的和平。”
此言一出,朝堂下的大臣们不禁微微骚动,纷纷交头接耳,讨论着魏国的求和之举。
文帝沉默片刻,缓缓说道:“魏国无端挑起战争,侵占我楚国城池,如今战事不利,才想起求和。朕若轻易答应,如何向楚国百姓交代?又如何告慰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将士英灵?”
魏国使臣赶忙说道:“陛下圣明,我国国君也深知此次过错在魏。为表诚意,我国愿意献上黄金万两、珠宝千箱、良马千匹,并且承诺今后十年内,每年向楚国进贡粮食十万石。还望陛下看在两国百姓的份上,恩准和谈。”
大臣们听了魏国的赔偿条件,心中各有思量。一位老臣站了出来:“陛下,魏国提出的赔偿颇为丰厚,若此时停战,我国可获得实际利益,也能让百姓免受战火之苦,休养生息。”
然而,一位年轻将领却反驳道:“陛下,我军如今士气正盛,长乐公主更是用兵如神,若继续进攻,说不定能彻底击垮魏国,扩大我国疆土。此时停战,岂不可惜?”
文帝微微皱眉,陷入了沉思。他心中明白,战争固然能带来荣耀与土地,但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与损失。楚国历经此役,虽取得胜利,但也损耗颇多,百姓渴望和平,军队需要休整。而魏国的求和姿态,若处理得当,或许能为楚国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朕需考虑一番。使臣暂且退下,待朕与大臣们商议之后,再做定夺。”文帝最终说道。
魏国使臣无奈,只得行礼告退:“陛下英明,微臣静候佳音。”
退朝之后,文帝立刻召集了几位亲信大臣和谋士,前往御书房商议。
“众爱卿,魏国求和之事,你们有何看法?”文帝坐在书房的榻上,目光扫过众人。
一位谋士沉思片刻,说道:“陛下,从长远来看,和谈或许是一个明智之举。魏国虽在此次战争中失利,但仍是一个大国,其国力不可小觑。若继续战争,我国未必能全身而退,且周边各国虎视眈眈,恐有他国趁机渔翁得利。如今魏国愿意赔偿,我国可借此机会充实国库,发展民生,增强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