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毅闻言几乎要跳起来:怎么让内务大臣插手查探反贼!
但始皇并没有继续争论,“寡人刚才与各位讨论西域出征事宜。李武的部队在火器使用上已经取得很大进展,春耕之后就能出师了。朝廷近日将下达征伐文告,你觉得如何?”
秦始皇的目光充满了赏识之意,显然非常看重林明的意见。
林明略加思考,“启奏陛下,用词应当更准确……不妨叫‘自卫反击’。”
“什么?!自卫、反击?寡人大秦立国以来战无不胜,外敌未曾入侵我国疆域。”
林明严肃地说:“去年冬,匈奴曾侵犯过我们边界;即使未能攻破也是对方率先动手。另外还有莎车国的安全问题,他们是我们庇护的小邦,受制于匈奴。”
“再则匈奴意图占据整个西域以威胁帝国核心。届时数百万人口涌入边塞……”
“御敌千里之外,才是上策。”
众人面露疑惑,甚至震惊之色。然而始皇却没有立刻表态。此时有人开始质问:
“妖言惑众!大秦军队所到之处横扫六方,匈奴加上整个西域,又能奈何我大秦?”
声音震耳欲聋。
但始皇深思良久并未反驳。“那你说明理由,改‘征讨’为什么更适合?”
林明转问道,“陛下,请问建国以来最危难之时是何时?”
“最危急关头?说来话长啊......”嬴政神色凝重,似有许多心绪未吐尽。
回忆起往事,早年秦国初建,周围都是戎狄环绕,东征路上多少次面临绝境……
林明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当下正是关键历史节点,必须重视实际局势。
“所以我认为应该以正义之战来表达我们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和能力。” 林明显得胸有成竹。
此言令嬴政陷入更深沉的考虑,其他人心中亦满是疑问。但无论怎样,在这片沉默之中孕育着对未来决策的重要思考。
### 改编版本:
将领苏靖和谋士李毅等人默默地点头,眼中浮现出对过往艰难岁月的深深怀念。
百年前,齐国和楚国联合进攻秦国。
那时天才外交家王伦担任丞相,他故意声称愿意割让六百里商地予楚国求和。
楚宣王上当后,立即撕毁与齐国的盟约,并派人前往齐国大骂齐王以示友好。
在齐楚关系恶化之后,楚国派人去收地时,王伦翻脸不认账地说:“当初说的是六里。”
楚宣王勃然大怒,尚未采取行动,秦国便与魏、韩联盟共击楚国。齐国见状,也加入了围攻楚国的阵营。
四面受敌的楚国一败涂地,斩首人数逾八万,失地六百里。这一结果使秦国朝野欢呼庆祝,而楚宣王内心满是仇恨。
应允的土地未能到手,反而损失如此巨大,成为全天下的笑柄。楚宣王决意报复,出动举国兵力五十万直取秦国。
始料未及的秦军只能仓促抵御。楚军一路高歌猛进,一度逼临咸阳不到百里的重镇蓝田。面对此景,秦惠文王召集所有能战之人迎敌,连妇孺老人都参与了战斗。
最后时刻,张仪又发挥了出色的外交技能,策动韩魏从后方打击楚军。同时,秦国全军动员,在蓝田与楚军激战。最终,秦军以伤损严重的代价勉强取胜,楚国却因此失去争霸的力量。
“在蓝田之战时期,百姓生活如何?” 某位大臣迅速发问。
“那时连年战乱,连树木都难以幸存,怎能及得上现今安宁。” 苏靖唏嘘道。
“将军。” “为何如今国家虽强大,面临战事时民间却满腹怨言?”
苏靖思索良久却无法应答,李毅忍不住说:“民众何解治国大事?”
那位大臣笑问道:“你是想说他们懂什么?”
李毅小心避开,不敢冒犯君主:“微臣未曾言明。”
这位大臣进一步解释,“百姓虽然不懂治国理政,但都希望和平美满的生活。” “朝廷决策过于抽象,难以让普通百姓理解。”
“只有涉及自身的土地和家人,他们会不惜一切。” 这名官员模仿着振臂呼喊的场面。“匈奴将至!” “保护好你们的土地和亲人吧!”
这段话引起了秦王的深思:“此话中肯,值得记录。”
“是,儿臣明白了,” 太子李承恭敬回答。
秦王心想:早些遇到此人,或许可以避免诸多非议。
几天后,秦宫前迎来轰动一幕——西域使节们自尽求救于秦国,经及时抢救才保住性命。他们在血泊中的呼唤唤起了一片议论声浪:“大秦若再犹豫,待匈奴大军杀到,悔之晚矣。” 秦王闻讯亲往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