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星际农业革新与粮食安全保障(1 / 2)

在星际网络升级有条不紊,信息安全防护逐步筑牢,为星际文明的信息交流保驾护航之际,苏然把目光投向了星际农业——这一关乎星际民生根基、维系无数生命存续的关键领域。当下,星际农业深陷困局,传统农耕模式在浩瀚宇宙的严苛环境下举步维艰,粮食产量波动剧烈,供应危机如影随形,亟待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革新,重塑星际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星际间土壤条件差异巨大,多数星球土壤贫瘠荒芜,缺乏氮、磷、钾等基础养分,质地也不利于农作物扎根生长。有的星球土壤呈强酸性或强碱性,腐蚀性极强,普通种子刚入土便被“毒”死;还有的星球地表布满沙砾、岩石,坚硬无比,开垦难度超乎想象,传统农具一碰即损,根本无法开展大规模种植,极大限制了农作物的播种范围与产量。

水源分布不均且水质复杂,是星际农业的又一“拦路虎”。部分星球水资源极度匮乏,河流干涸、湖泊见底,地下水深埋千米之下,开采成本高昂;而有些星球虽有水,却被严重污染,含有重金属、放射性物质以及各种未知外星微生物,未经净化处理,别说灌溉,牲畜饮用都性命堪忧,农作物吸收后更是会发生变异、坏死,严重威胁粮食质量安全。

宇宙辐射与极端气候肆虐,考验着农作物的生存极限。星际空间中,紫外线、伽马射线等辐射无孔不入,轻易穿透大气层,损伤农作物细胞内的 dNA,致使基因突变、畸形生长;酷热、严寒、狂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交替登场,毫无规律可循。一场突如其来的星际风暴,能瞬间将大片农田夷为平地,成熟作物颗粒无收;长时间的高温干旱,让土地干裂,庄稼枯萎,农民一年心血付诸东流。

传统农作物品种难以适应星际环境,生长周期长、产量低、抗逆性差。地球常见的小麦、水稻,移植到其他星球后,因水土不服,植株弱小,病虫害频发,收成锐减;即便精心侍弄,从播种到收获耗时漫长,无法满足星际居民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粮食缺口持续扩大,饥荒阴影笼罩部分星球。

星际农业技术研发滞后,机械化、智能化水平远低于星际工业。现有的农用机械笨重大型,灵活性差,难以在复杂地形作业;智能灌溉、施肥系统普及率低,农民大多凭经验劳作,精准度欠佳,资源浪费严重。而且,生物防治技术不成熟,面对外星害虫的疯狂侵袭,缺乏特效防治手段,农药滥用又污染环境,陷入恶性循环,进一步削弱农业生产效益。

苏然深知星际农业问题的紧迫性与严重性,决意以星际商业联盟为核心引领,召集星际农业专家、科学家、工程师、农学家以及各星球农业部门代表,齐聚联盟总部那间洋溢着希望与挑战的农业战略规划室。众人围坐于巨型星际农业全息沙盘旁,围绕土壤改良、水资源管理、品种选育、技术升级、灾害防控五大核心议题,开启一场高屋建瓴、干货满满的研讨,全力勾勒星际农业革新与粮食安全保障的宏伟蓝图。

“土壤改良是星际农业的基石,要研发高效土壤改良剂,借助生物、化学手段重构土壤生态。针对酸性土壤,投放碱性中和剂,搭配固氮、解磷细菌,提升土壤肥力;对沙质土壤,加入有机粘结剂,增强土壤团聚性,利于作物扎根;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耐盐碱、抗贫瘠的先锋植物,种植后改良周边土壤环境,逐步扩大可耕种面积。”农学家目光笃定,手持土壤改良剂样本,字里行间满是对肥沃土壤的憧憬。

“水资源管理需开源节流,构建多元供水体系,同步净化污水再利用。研发新型海水淡化技术,降低成本,将星际咸水转化为可灌溉淡水;收集雨水、露水,建设蓄水设施,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开发智能节水灌溉系统,依据作物需水特性精准供水,杜绝浪费;设立污水处理厂,采用纳米过滤、生物降解等先进工艺,去除水中有害物质,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利工程师言辞恳切,展示智能节水灌溉系统模型,畅想水资源合理调配的美好愿景。

“品种选育要突破传统局限,利用基因工程、航天育种打造星际专属品种。将不同星球优良基因片段拼接,培育高产、抗逆、短周期的超级作物;送种子搭乘星际飞船,借助宇宙辐射、微重力环境诱变,筛选出适应性强的突变种;建立星际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储存各类优质种质,为品种选育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科学家满怀豪情,介绍航天育种实验流程,勾勒高产作物遍布星际农田的壮阔画面。

“技术升级旨在提升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与精准度。研发小型化、多功能农用机械,适配复杂星际地形;植入人工智能芯片,实现农机自动驾驶、故障诊断与远程操控;推广智能农业管理平台,整合种植、灌溉、施肥、植保等数据,一键生成农事方案,农民依策劳作,轻松高效。”工程师神情专注,铺开智能农业管理平台演示图,郑重承诺打造智慧农业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