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14
西元332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迁都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这就悄悄的埋下了东西教会大分裂的伏笔。这样的行为使得东西教会慢慢疏远以及产生了隔阂。
西元381年,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召开了大公会议,这次会议提升了君士坦丁主教的权位,而君士坦丁堡也提升成总主教区,仅次于罗马。451年的大公会议再次扩大了主教们的权利。
621年,特劳拉地方召开会议,警告西方主教们如果不服从教会的纪律则开除教籍。此次会议中第五十五条──罗马人民于四旬期星期六守斋乃违背教会之传统,如神父为此将废逐,若为主教,则开除其教藉;教宗如此时守斋亦开除其教藉。教宗不签字认可,而皇帝也出兵干扰。
西元7世纪末,东主逐渐从西方分离,他们对教会的信条、情感、敬礼持保守态度,对新的活动持怀疑态度。726年,东罗马帝国皇帝利奥三世身受教的影响,将堂内的圣像、十字架全部捣毁,这样在东方教会引起了混乱与教难。将宗主教圣日尔曼废除,当时教宗额我略二世惩罚了皇帝。利奥三世报复,派箭队活捉教宗。
利奥三世死后,继承人仍遵守此令。直到780年,女皇伊琳娜继位后,愿意恢复对圣像的敬礼,愿意东西方教会统一,因而他得到当时宗主教圣特拉乌斯的支援,并得到教宗哈德良一世的同意,于787年,召开了第七次,尼西亚第二次大公会议。会议结果重新阐述敬礼圣像的真正意义,教会并非敬礼圣像本身,而是敬礼圣像所代表的神或天使,或圣母、圣人。
847年即位的君士坦丁宗主教伊纳爵,虽然道德以及学识方面非凡,但是却因着自己的正直引起了拜占庭皇帝的愤怒,他被废逐。又令佛希要替其职位,佛希要曾担任过政府要职,学识也不凡,但是单单一届教友却在短时间被授与全部圣秩,这样的一步登天加上伊纳爵的废逐合法与否都是令人怀疑的,所以引起了不满的声浪。
863年,此时的罗马教宗尼克老一世也采取了行动。立即声明伊纳爵的废黜非法,以及开除佛希要的教籍。佛希要也开始了反击,他攻击西方教会更动信经的内容,甚至在867年擅自于君士坦丁堡召开会议,开除教宗教籍。这是千古之奇事──宗主教开除教皇。
双方的紧张关系越演越烈,不料支持佛希要的皇帝遭人暗杀,凶手自立为王,是为巴西略一世,他将前任一切的措施推翻,包括废逐伊纳爵跟佛希要的提升。同年教宗尼克老一世逝世,继任的雅德良二世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第八次大公会议,东西教会统一,而东方教会也承认罗马的首席地位。虽然佛希要分裂只维持了几年,但是却种下了日后大分裂的近因。
过去罗马教皇的首席地位是无可否认的。这次事件后却有人开始质疑教皇的首席地位,甚至指控教皇窜改教义。佛希要分裂之后的一百六十年左右再次分裂。这次的分裂起于君士坦丁堡牧首弥格耳·赛鲁来的野心。他决心要做东方的教宗,处心积虑的要做一个无法挽回的分裂。公元1053年,他把东方的拉丁礼教堂全数关闭,同时致函罗马,极尽诋毁之事--他质问罗马教宗篡改圣经内容以及教义。又说西方教会弥撒用无酵的饼是源自犹太人,是异端。安息日守大斋,准许教友吃未出血的肉。四旬日不唱哈利路亚等等。虽然这只是无关大雅的几点外表礼规而已,但是拜占庭的教友却异常的重视。
当事的教皇良九世为了不让分裂再起,派了枢机主教为首的协调团至君士坦丁堡,可惜枢机主教的性情暴躁,缺乏外交手腕使的整场事件陷入了另一个低潮。而弥格耳正好用着这次的事件再次的抨击拉丁教会,他鼓励教友反对拉丁教会。面对弥格耳这种态度,亨拜与他的同伴于1054年7月14日进入圣索非亚大教堂,对弥格耳这种顽固的态度表示抗议,将开除教籍的判书放到祭台上,待出了教堂,亨拜大声跺脚并说到──愿我上主临鉴,评判我辈!
弥格耳不肯屈服,当众把教皇送来的诏书烧毁。为了得到其他主教的同情,便夸大了枢机主教与宣达团的误会以激怒他们。更以基督正统的教会唯一的代表自居。于是东方的一切便随他而去了。这时的希腊教是正在向相异教的俄罗斯传教,她也无意中被卷入了裂教的集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