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电话里传来的是柳亦妃的声音,“小剪子,快起床啦!!你今天可是睡懒觉了喔。”
杨简看了看手机上的时间,已经快9点了,连忙应了一声,这才起床洗漱。
他一边刷牙一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想到了昨晚那个梦,能做这个梦,难道自己真喜欢上柳亦妃这姑娘啦?
梦里的自己也太气人了,竟然不敢表白,要是他自己,一旦确认自己的心意,那就是雷厉风行,一顿狂轰滥炸,人家要是不愿意那就继续追呗,多大点事情。
一个大老爷们儿,做事哪能磨磨唧唧的咧?不过他现在还不太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柳亦妃。
接着的两天游玩,柳阿姨就没跟着一起,最后就是杨简和柳亦妃带着各自的助理去游玩,杨简虽然觉得有些费腿,不过他的状态比柳亦妃好很多,这姑娘每次休息的时候都唉声叹气的,当杨简劝她要不要减少游玩的景点或者直接就回酒店休息的时候,柳亦妃都是义正言辞的拒绝,说来都来了,怎么能不去看看呢。
既然当事人那么惨的样子都要坚持,他自然是要奉陪到底啦!
杨简不知道的是,当他和柳亦妃在巴黎游玩的时候,戛纳的电影节评审团在为《爱》和《风吹麦浪》两部电影而纠结。
无疑,两部电影都是十分优秀的电影,也是备受评委们喜爱的电影。
杨简的《爱》就不用多说了,被媒体称做爱情挽歌、婚姻的终极展现,而肯·洛奇的《风吹麦浪》虽然负面评价不少,但那更多的是英国本土媒体在批评。
比如《每日邮报》的专栏作家露丝·达德利·爱德华兹在文章中写道:洛奇的目的是要直接鼓励人们对20世纪20、30年代的爱尔兰和现在的伊拉克进行比较。该片要将英国描写成虐待狂者,将爱尔兰描写成浪漫而有理想的反抗方。该片完全是从剧中爱尔兰角色的角度出发,将爱尔兰士兵们描述成为绝对英勇强盛的一方。
《太阳报》的专栏作家亨利·马可亚当就专门写文章批评这部电影,对方直言不讳的表示影片的目的就是想要将英国的名声搞坏。
这些人也不想想,他们眼中的大英帝国能有什么好名声吗?何况还是全球着名的搅屎棍,这又是什么好名声吗?
不过杨简也知道,除了英国人,其他没立场的人大多都认为《风吹麦浪》是一部好电影,何况它还是扯的反战大旗,洛奇虽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却以完全中立的姿态,平静地讲述了这样一出悲剧。
时值国际局势微妙的今日,《风吹稻浪》翻出20世纪20年代的老账,探讨Ireland独立问题,很难不被认为是别有用心。
但肯·洛奇硬是将“事实观察家”的职责进行到底,以客观、中立、写实的半纪录风格,将骨肉相残的悲剧拍得天高云淡、大气从容。引用洛奇导演的原话:“我们对历史说实话,就是对现在说实话。公正、诚实,始终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唯一态度。”
这话在杨简看来也是废话,西方人只对西方世界公正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