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的这场互怼没有持续太久,佟钢就给杨简和陆串打了电话,让两人消停点。
佟钢告诉杨简陆串那边不会再做回应,杨简也很听劝,消停就消停嘛,反正他的天眼嘉禾是不可能上这部电影的,他不稀罕赚这个钱,就是这么豪横。
而且杨简点了火之后,越来越多的媒体和观众也出手了。
许多官方媒体出面写了文章去批评陆串和他的这部电影,其中尤以《华夏青年报》的言辞最为中肯——
《南京!南京!》的艺术感染力很强,单就该片最出人意料之处——以小日子士兵角川为视角,以反思战争罪孽为影片逻辑的最终落脚点。这一招而言,它绝非陆串的自主研发,而是近年来早已风靡国际影坛的新潮。陆串不过是赶了个时髦。
只是在这样一次民族的灾难大背景下,是可以被一位电影导演用来赶这个艺术潮流的时髦吗?
《南京!南京!》掉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历史虚无主义有两大特征,一是夸张历史的支流,漠视历史的主流,历史的主流是什么?是小日子的惨无人道;二是强调个人在历史必然中的无所作为。小日子士兵角川之视角,及其颓然自省和自绝,恰是这两点的具体写照。
另一边,无数网友看了电影也纷纷大骂陆串,纷纷称呼陆串为陆太郎、陆串太郎。这让陆串破大防,不断地公开和网友们对喷。
当有人质疑其小日子士兵鼓乐祭祀一场戏有无历史出处时,陆串的回答竟然是:“史上无出处,那是某一日我梦见的,是天赐的。”
看过电影的许多观众纷纷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SwK001:“还不如前两年外国人拍的那部《南京》纪录片更让人震撼和反思,黑白画面很有质感,这部电影很像是把《南京》纪录片情景再现。”
劳资鄙视上苍哦:“陆串的镜头不再妖魔化小日子士兵,但有些矫枉过正。对战争带给小日子侵略者的人性扭曲展示过度。“祭祀”这场戏更是游离于剧情之外,小日子军队屠杀了数十万人,却声势浩大地祭祀他们在战争中死去的人,并继续他们无止境的屠杀。可惜这讽刺和角川的反思结合在一起,让人觉得不能相融,各自都削弱了表达力。”
逍遥的坚少:“陆串的这部电影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不适感,这种不适感到了电影尾声时的某句台词达到最顶点。当小日子角川放走了小豆子等两人以后,角川仿佛是文学家或者哲学家附体,说出了一句「活着比死更艰难吧」。如果将这句话剥离故事语境来看,或许是一句值得思辨的话。但问题是,当这句话出现了南京大屠杀的语境里、当这句话由一个侵略者的口中说出的时候,令人不由得感觉毛骨悚然和生理不适。”
福建d叔:“影片里的小日子角川,有些纯情,有些造作,参军之前,他是老师,而且还是处男。这样一个如白纸般清纯的男子,如果换到其他电影里,怕是更会被人接受,比如武侠、侦探、科幻、言情偶像。但唯独这部电影,作为观众我接受不了。因为,侵略者不会如此单纯,如此幼稚。陆串想要展现一个善良人身处邪恶时的心理变化,不想用力过猛,把角川描述的太过善良。最大的问题是,善良的角川并不具备普遍性,陆串把一个侵略者的善良过于放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