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茵看到孩子们对音乐的热情被点燃,心中满是欣慰。她组织孩子们成立了一个小小的合唱团。在校园的一棵古老的枣树下,孩子们每天放学后都会聚集在这里练习唱歌。枣树的枝叶繁茂,为他们遮挡着沙漠边缘炽热的阳光。斑驳的光影洒在孩子们身上,他们的歌声在校园里回荡,吸引了不少小镇居民前来围观。
有一个小男孩,他的嗓音有些沙哑,但他非常努力地跟着大家一起唱。曲茵注意到他,鼓励他说:“孩子,你的声音很有特点,就像这沙漠里独特的风声。”小男孩听了,眼里充满了自信,更加投入地唱歌。
在改善艺术教育的同时,曲茵开始着手解决农田灌溉系统的问题。她走进绿洲的农田,看到干涸的土地上裂缝纵横交错,就像大地干渴的嘴唇。灌溉的水渠也被炸毁了多处,残留的部分满是泥沙和石块。
曲茵组织小镇的居民们一起修复灌溉系统。她和男人们一起搬运沉重的石块,手上磨出了血泡也不喊疼。女人们则用铲子清理水渠里的泥沙。在挖掘新的灌溉渠道时,曲茵拿着测量工具,仔细地规划着路线,确保每一块农田都能得到充足的水源。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农业知识,曲茵在学校开设了农业科普课程。她带着孩子们来到农田里,此时的农田在修复灌溉系统后,土地变得湿润起来。曲茵蹲下身子,拔起一株麦苗,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看这麦苗,它是我们的希望。每一株麦苗都需要我们精心呵护,就像你们的成长一样。”
她教孩子们如何辨别麦苗的生长状态,如何施肥和除虫。有一个小女孩,她的家里以种植蔬菜为生。她对曲茵说:“曲茵老师,我想让我家的蔬菜长得更好,可是有时候虫子太多了。”曲茵笑着回答:“那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天然的除虫方法,比如引入害虫的天敌。”
曲茵还在学校里组织了一次农业成果展览。孩子们把自己家里种植的农作物带到学校展示,有又大又红的西红柿,有长长的豆角,还有饱满的麦穗。每个孩子都自豪地向大家介绍自己带来的农作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农业的重要性。
随着沙漠绿洲边缘农业小镇的发展逐渐稳定,曲茵又收到了来自一个海边渔村的求救信。这个渔村坐落在海边,咸咸的海风带着大海的气息,吹过一排排简陋的房屋。渔村的码头停靠着一些破旧的渔船,海浪拍打着船身,发出沉闷的声响。沙滩上散落着破旧的渔网和贝壳,曾经繁荣的渔业因为战争变得萧条。渔村的学校由于缺乏资金,教室的屋顶漏雨,教学设备也十分简陋,孩子们的学习环境非常恶劣。
曲茵来到海边渔村后,走进学校。教室里到处是积水,雨滴从屋顶的漏洞不断滴下,孩子们只能用盆子接着雨水。破旧的课桌上摆放着几本破旧的课本,黑板因为受潮而变得模糊不清。
曲茵决定先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她联系了一些慈善机构和建筑队,讲述了渔村的困境。很快,建筑队来到学校,开始对屋顶进行修缮。曲茵在一旁帮忙递工具,她看着工人师傅们把新的瓦片一片一片地铺好,心中充满了希望。
同时,她还募集了一批新的教学设备,新的桌椅、黑板和投影仪被搬进教室时,孩子们欢呼雀跃。
在改善学校环境之后,曲茵开始关注渔村的渔业复兴。她来到码头上,看到那些破旧的渔船,心中暗下决心要让它们重新出海。
曲茵联系了一些渔业专家,对渔船进行检查和修复。在渔船的甲板上,专家们仔细地检查着船身的木板和船上的设备。曲茵帮忙清理渔船上的杂物,她发现船板上有很多蛀虫留下的洞,便和渔民们一起更换受损的木板。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渔业知识,曲茵在学校开设了海洋渔业课程。她带着孩子们来到海边,此时的大海波光粼粼,海浪一波一波地涌来。曲茵指着大海说:“孩子们,这片大海是我们渔村的宝藏,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鱼类和贝类。”
她请来了一位老渔民,给孩子们讲述捕鱼的技巧。老渔民站在沙滩上,手里拿着一张破旧的渔网,对孩子们说:“捕鱼可不能盲目,要了解鱼群的习性,还要掌握好撒网的时机。”
老渔民还带着孩子们到浅海区域,示范如何撒网捕鱼。孩子们好奇地看着老渔民熟练的动作,当看到网里捕到鱼时,都兴奋地叫了起来。
有一个小男孩,他的父亲是渔民。他对曲茵说:“曲茵老师,我想长大后像爸爸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渔民。”曲茵鼓励他说:“那你现在就要好好学习渔业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大海上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