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3章 矿石小镇的矿业逐渐恢复(2 / 2)

在矿石小镇的发展走上正轨后,曲茵又收到了来自一个湖滨小镇的求救信。这个湖滨小镇坐落在一个巨大湖泊的边缘,湖水清澈见底,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天空和周围的山峦。湖面上偶尔有小船划过,泛起层层涟漪。湖岸边生长着茂密的芦苇荡,芦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小镇的房屋大多是用湖石和木材建造而成,墙壁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屋顶的烟囱里飘出淡淡的炊烟。

然而,战争使湖滨小镇的渔业和旅游业遭受了巨大的打击。湖中的鱼群数量因为过度捕捞和战争污染而锐减,许多游船被损坏,湖边的度假小屋也因为缺乏维护而破败不堪。小镇的学校由于缺乏湖泊文化和渔业知识教育资源,孩子们对湖泊的生态系统和渔业传统知之甚少。而且,小镇居民之间因为有限的渔业资源和游客客源,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曲茵来到湖滨小镇后,走进学校。教室里没有关于湖泊文化和渔业知识的教材和教具,孩子们只能透过窗户看着外面的湖泊,眼中充满了好奇与迷茫。

曲茵决定先为孩子们提供湖泊文化和渔业知识教育资源。她联系了一些湖泊研究机构和渔业公司,募集了一批关于湖泊文化、渔业知识的书籍、湖中的鱼类标本、渔船模型等。她在学校里设立了一个湖泊文化和渔业知识教室,里面陈列着各种鱼类标本,墙上挂着湖泊生态系统图和渔船的构造图。

曲茵在学校里开设了湖泊文化和渔业知识课程。她带着孩子们来到湖边,此时的湖边微风拂面,带来湖水清新的气息。曲茵指着湖中的鱼群说:“孩子们,这个湖泊是我们的宝藏,但我们要学会保护它,合理利用渔业资源。”

她请来了一位老渔民,给孩子们讲述渔业的知识。老渔民站在一艘小船上,手中拿着破旧的渔网,说:“捕鱼要有技巧,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区域,鱼群的分布是不一样的。而且我们不能过度捕捞,要给鱼群繁殖的时间。”

曲茵开始教孩子们如何编织简单的渔网。她拿着一根绳子,示范着编织的手法,对孩子们说:“渔网要编织得紧密又牢固,这样才能捕到鱼,同时又不会让小鱼逃脱。”

有一个小女孩,她好奇地问曲茵:“曲茵老师,湖泊里除了鱼还有什么呢?”曲茵笑着回答:“湖泊里还有各种各样的水生植物,它们为鱼群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还有一些贝类和虾类,它们也是湖泊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曲茵还在学校里组织了一次湖泊文化展览活动。孩子们收集了关于湖泊的传说、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湖泊生物模型,在学校的展览厅里展示出来。展览厅里弥漫着湖水的气息,墙壁上挂着蓝色的布幔,模拟着湖水的颜色,孩子们的作品在展柜里摆放得整整齐齐。

在改善湖泊文化和渔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曲茵也关注到湖滨小镇居民之间的关系修复。她在学校里开展了“共享湖泊资源,和谐湖滨生活”的主题活动。

在活动中,曲茵组织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渔业资源和游客客源。一个小组的孩子们提出:“我们可以划分不同的捕鱼区域,按照渔船的大小和数量来分配每个区域的捕鱼时间。对于游客客源,可以让大家轮流负责接待,共同分享收益。”

曲茵把孩子们的想法传达给小镇居民。居民们开始思考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在湖滨小镇的码头边,木质的码头有些陈旧,木板之间的缝隙里长出了一些青苔。两位渔民,阿福和阿贵,正在修补渔船。阿福对阿贵说:“你觉得孩子们的想法怎么样?以前咱们为了多捕鱼,抢好的捕鱼区域,闹得很不愉快。”阿贵点点头,看着平静的湖面说:“是呀,现在鱼越来越少了,我们确实得改变一下方式。”

曲茵又组织居民们一起清理湖边的垃圾。在芦苇荡边,曲茵和居民们拿着垃圾袋和夹子,弯着腰认真地清理着。湖风吹过,芦苇荡发出沙沙的声响,似乎在为他们的行动加油。湖边有各种垃圾,废弃的塑料瓶、破旧的渔网等,这些垃圾不仅影响美观,还对湖泊生态造成了威胁。

有两家邻居,一家的渔船比较大,但人手不足;另一家渔船小,但劳动力充足。以前他们因为捕鱼区域的问题经常争吵。现在,在曲茵的调解下,大船的主人主动对小船的主人说:“兄弟,我这船大,但人手不够。你家劳动力多,咱们合作吧。我出船,你们出人,捕到的鱼咱们按比例分。”小船主人欣然答应,说:“行啊,以前是我太计较了,咱们一起干肯定能捕到更多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