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为预备北伐,进驻汉中。他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让他负责前线的军事指挥工作。在诸葛亮的领导下,魏延多次参与北伐战役,取得了不少胜利。
然而,在北伐的过程中,魏延与诸葛亮之间也产生了一些矛盾。魏延一直打算亲率兵马由子午道袭取关中,仿效韩信故事,与诸葛亮会师潼关。然而,诸葛亮却认为这个计划过于冒险,没有采纳魏延的建议。这导致魏延内心颇有不满,认为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此外,魏延还与长史杨仪产生了严重的矛盾。两人性格不合,互相看不顺眼。在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中,两人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演变成了公开的争斗。
四、诸葛亮去世后的内斗与悲剧结局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曹魏。在这次北伐中,魏延被任命为前锋,负责攻打曹魏的防线。然而,就在这次北伐的过程中,诸葛亮却因病去世。
在诸葛亮去世前,他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讨论了他去世后退军的安排。他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大军就自行出发。然而,这个安排却成为了魏延与杨仪之间争斗的导火索。
诸葛亮去世后,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去打探魏延的想法。魏延表示要继续抗敌,不愿遵从杨仪的安排。同时,他也明确表示不愿与杨仪为伍。费祎骗魏延说会为他向杨仪解释,但一出门就骑马奔回。魏延不久就反悔了,但追赶已来不及。
魏延派人去侦查杨仪等人,才知道他们已经按照诸葛亮生前安排的计划,令各营依次率军返回。魏延大怒,趁杨仪还没有发布命令,就率领自己的部队径直南归,烧毁所过的栈道。这导致魏延与杨仪之间的争斗公开化,两人都上表刘禅说对方谋逆。
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蒋琬、董允都保杨仪而疑魏延,这使得魏延失去了朝廷的支持。杨仪等人劈山开道,昼夜前行,在魏延之后赶到。魏延先到后占据南谷口派兵迎击杨仪等人。然而,魏延的士兵知魏延理亏均不听令部队离散而去。魏延就独与他的几个儿子逃往汉中,最终被杨仪派遣的马岱追斩并夷灭三族。
五、历史评价与影响
魏延之死是蜀汉内部斗争的一个缩影,也反映了当时蜀汉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对于魏延的评价,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他是蜀汉的一位重要将领,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性格高傲、性情极恶,是一个不忠不义之人。
然而,无论如何评价魏延,我们都不能否认他在三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他的勇猛善战、善于养兵以及卓越的军事才能都为后世所传颂。同时,他的悲剧结局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个人的才能和野心往往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实现;而内部的争斗和矛盾则往往会削弱一个国家的实力和凝聚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