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关门捉贼(一)(2 / 2)

借古鉴今 忙种 1221 字 26天前

- 明朝时期,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亲自率军对抗北方瓦剌首领也先的侵犯。明军在行进过程中,王振为了炫耀乡里,多次改变行军路线。当明军抵达土木堡时,被瓦剌军队包围。但是明军并没有形成有效的防御和反击策略。

- 而且水源被切断,军队陷入混乱。也先采用佯装议和的策略,在明军松懈之时发动攻击。明朝军队由于指挥混乱,包围圈也不稳固,让也先军队有机可乘,最终明军大败,明英宗被俘。这可以看作是“关门捉贼”失败的例子,明军本处于被包围状态,却没能利用好自身兵力优势进行抵抗,反而被敌人攻破。

2. 泓水之战

- 春秋时期,宋襄公与楚国军队在泓水对峙。宋军已经列阵完毕,而楚军还在渡河。宋襄公的臣子建议他趁楚军半渡而击之,这样就可以利用泓水这个“门”来困住楚军部分兵力,从而占据优势。

- 但是宋襄公却以“仁义”为由拒绝了这个建议,等楚军全部渡河并摆好阵势后才发动攻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自己也受了伤。这里宋襄公没有抓住关门捉贼的有利时机,导致失败。

3. 符坚淝水之战

- 前秦苻坚率领百万大军进攻东晋。苻坚想让东晋军队渡河,以便“半渡而击之”,于是命令军队稍作后退。然而,前秦军队人数众多,内部成分复杂,一退就失去控制,阵脚大乱。

- 东晋军队趁机渡河追击。苻坚原本想关门捉贼,利用淝水的地理优势,但由于对军队掌控不力,导致自己的军队被东晋军队冲击得溃不成军,最终大败而归。这是苻坚错误地运用战术,没有成功实施“关门捉贼”的典型例子。

1. 依据敌人兵力调整

- 敌强我弱:如果敌人兵力强于己方,那么“关门”的动作要更加隐蔽。比如可以利用有利地形,像山谷、河流等自然障碍,或者是借助夜幕、浓雾等自然条件来布置包围圈。在吸引敌人入围时,要采取小股兵力袭扰,让敌人产生轻敌心理,以为只是小股抵抗力量,逐步将其引入包围圈。例如,在一些山区的游击战中,少量的游击队员不断在敌人的必经之路进行小范围攻击,将敌人引向深山峡谷中预先布置好的伏击圈。

- 敌弱我强:当己方占据优势时,“关门”的范围可以适当扩大。但也要注意防止敌人狗急跳墙,拼命突围。在包围后,可以采用分割包围的方式,将敌人分成几个部分,逐个击破。比如古代大规模的围城战役,攻城方在城外筑起多重壁垒,将城内敌军困住,然后派出多路兵力,分别攻击敌军的不同营垒,使其不能相互支援。

2. 考虑地形因素

- 山地地形:在山地运用关门捉贼,要重点控制山谷的进出口、山峰的制高点。如果是要包围敌人,可以在山谷两端设伏,利用山上的滚木礌石等手段阻止敌人逃脱。例如,三国时期的一些山地战役,军队会先占据两侧山峰,当敌人进入山谷后,从山上和山谷两端同时攻击,将敌人困在山谷之中。

- 平原地形:在平原上缺乏天然的屏障来“关门”,可以利用人工构筑的工事,如壕沟、栅栏等来阻挡敌人。同时,骑兵的机动性可以发挥优势,通过快速机动包围敌人。例如,在古代北方的一些战役中,军队会用马车围成一圈,形成临时的防御工事,如同一个活动的“门”,将敌人困在中间。

3. 根据敌人的心理状态和战斗意志调整

- 敌人战斗意志顽强:对于战斗意志坚定的敌人,在“关门”后不能急于进攻。可以采取长期围困的方式,切断其补给线,消磨其意志。如古代的攻城战,对于城内坚守的敌军,城外军队会围而不攻,等待敌军粮食耗尽、士气低落时再发动总攻。

- 敌人心理防线脆弱:如果敌人心理防线容易崩溃,在包围敌人后,可以采用心理战,如在包围圈外展示己方强大的兵力,或者通过劝降等方式,让敌人放弃抵抗,主动投降。例如,在一些战役中,包围敌军后,向敌军阵营中发送劝降信,告知敌军被围的绝境,同时展示己方优待俘虏的政策,促使敌军放弃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