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鹿博弈讲的是两个猎人合作猎鹿能得到更大收益的情况。
假设猎鹿时,两人合作可以猎获1只鹿,这只鹿能提供的价值假设是10单位,每人可分得价值5单位。如果一个猎人去猎鹿,另一个猎人去猎兔,因为鹿需要两人合作才能成功捕获,所以单独猎鹿的人会一无所获,而猎兔的人能得到价值3单位的收益。如果两人都去猎兔,那么每人能得到价值3单位的收益。
这体现了合作与非合作策略的不同结果。从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看,两人合作猎鹿是最好的选择,整体收益最高。但这中间存在风险,比如一方可能担心对方会去猎兔而自己空手而归,所以就出现了选择合作还是不合作的博弈。它主要说明在有些情况下,参与者需要相互信任、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猎鹿博弈的底层逻辑主要涉及合作与个体理性的冲突和协调。
从合作角度看,当参与者都为共同目标(猎鹿)而努力时,群体能够获得最大利益。这背后是一种协同效应的逻辑,大家通过整合资源(两个人的力量)去获取更有价值的目标。
从个体理性来讲,猎人会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果担心对方不合作,为了避免自己毫无收获(猎鹿失败),就可能选择猎兔来确保有一定收益。这种个体的自保和逐利心理会影响合作决策。
它本质上反映的是个体最优选择和集体最优选择之间的矛盾与平衡,揭示了在社会经济等诸多场景中,信任与合作机制建立的重要性,只有当参与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个体的短视和不信任,才能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除了原始的猎鹿场景外,还有很多经典案例。
企业合作
两家科技公司可以选择独立研发新技术,各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和收益。但如果它们合作研发,有可能攻克更先进的技术,就像“猎鹿”一样,获取巨大的市场和高额的利润。不过合作过程中,也会有一方担心另一方可能会“偷师”或者减少投入,自己反而受损。
国际合作
在应对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上,各个国家相当于“猎人”。如果所有国家合作,共同投入资源来应对气候变化(相当于猎鹿),那么全球都能受益。但有些国家可能会出于自身短期经济利益考虑(类似猎兔获取眼前小利),不参与合作,而选择继续发展高污染高能耗产业。
在商业活动中有诸多应用:
企业战略联盟
企业之间组成战略联盟就如同猎人合作猎鹿。例如汽车制造商和电池供应商,汽车制造商需要高质量的电池来提升电动汽车竞争力,电池供应商需要稳定的订单。它们合作,汽车制造商能获得可靠的电池供应,电池供应商可以拥有稳定的市场,双方实现“猎鹿”,获取更大利益。但如果某一方担心对方不能履约,如电池供应商担心汽车制造商压价或者更换合作伙伴,就可能单独去拓展其他小业务(类似猎兔),导致战略联盟不稳定。
项目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