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建仓(1 / 2)

八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北交所那风云变幻的舞台上,终于迎来了众人瞩目的三连阳。这看似令人振奋的信号,对于即将面临私募基金考核的众人而言,却并非单纯的喜讯,反而是一道棘手难题的开端。毕竟,距离那严苛的私募基金考核,仅仅只剩下两个月的时间。如何在这短暂而关键的时段内,迅速且精准地完成建仓操作,进而实现快速而丰厚的获利,仿佛是一道难以破解的谜题,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间。这个周末,注定成为一段充满焦虑与思索的煎熬时光。

没有了赢羽悦那如春风般温暖的陪伴,也不再有酒吧里激情四溢、精彩纷呈的演出,更彻底断绝了与外界的所有纷繁联系。那些生活中的凡尘俗事,此时在他眼中,都不过是会拖慢他决策脚步的干扰因素。就连日常的吃饭,也都变得仓促而简单,他仅仅是潦草地解决,只为了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赶在星期一那惊心动魄的开盘之前,精心完成一份全新的、堪称完美的操盘计划。

金瑞鑫这位业界的翘楚,同样在紧锣密鼓地部署着两位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三阳之后必回调,这是晁经理曾经提出并且已经在过往的市场波动中得到确切验证的观点。金瑞鑫以不容置疑的坚决态度,严令两位经理必须在星期一开盘的钟声敲响之前,将一份详尽周全、深思熟虑的操盘计划稳稳当当地呈现在他那宽大的办公桌上。两位经理深知老板的要求犹如军令,丝毫不敢有半分的懈怠与疏忽。这个原本应当是休闲放松的周末,也只能在紧张忙碌的加班中悄然度过。毕竟,在这残酷的商业世界里,谁让他们只是为老板的宏伟事业默默打拼的打工者呢。

这两份由不同思维碰撞而出的操盘计划,尽管各自独立成形,但核心的思想却惊人地一致,那就是果断买入。然而,在具体的买入策略和手法上,却又如同两条细微分叉的溪流,存在着令人玩味的差别。

星期一,那决定命运的开盘时刻终于来临。乌启耀神色凝重地踏入那充满紧张气氛的操盘室,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命令操盘手迅速打开账户,并确保准备好充裕且随时可调用的资金。在这个被严密隔离与外界联系的特殊空间里,除了他自己这位掌控全局的核心人物,任何人都无法突破这道无形的屏障与外界取得一丝一毫的联系,所有的手机也都无一例外地被上缴。其实,不仅仅是这个承载着巨大压力的操盘室,公司的其他各个关键区域,也同样坚定不移地执行着如此严格且毫无通融余地的规定。

乌启耀神色严肃地将精心筛选出的 12 个股票代码郑重地交到操盘手手中,要求其迅速而准确地输入系统,并清晰明确地给出了唯一且不容更改的操作条件:绝对不能主动进行买入操作,只能以看似不起眼的小单进行挂单,能买到多少完全取决于市场的瞬息万变,一切听天由命。

对于这样独特而又充满挑战的操作方式,经验丰富的操盘手也不禁感到惊讶,这还是他职业生涯中的头一次经历。通常情况下,在如此规模庞大且充满风险的操盘行动中,所涉及的股票数量一般不会超过三个。因为一旦资金分散到过多的股票上,整个盘面的掌控就会如同脱缰的野马,变得极其艰难,风险也会如同决堤的洪水,随之急剧增大,各种不可预测、难以控制的因素更是会如雨后春笋般大幅增加。在没有绝对优势的资金支持下,就如同无助地坐在别人掌控方向的船上,最终的去向完全无法自主决定,只能无奈地听凭命运的摆布。

操盘手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仅仅拥有执行具体操作的有限权限,而大方向的决策则只能无条件地听从基金经理的精确指示。私募所倚仗的是先进且昂贵的付费软件千档盘口,通过这个强大的工具,每一笔细微的挂单都能被清晰无误地洞察。一旦挂单的数量超出了合理的范围,主力资金那敏锐而强大的监控系统必然会毫不留情地进行强力打压,直到投资者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心力交瘁地选择放弃抵抗,乖乖地选择黯然离场。

在那气氛紧张得几乎令人窒息的操盘室内,乌启耀、助理以及操盘手三人各司其职,各自负责四个股票的挂单操作。他们的手法巧妙而隐蔽,如同普通的散户一般,挂单的位置严格控制在不超过五档盘口。这对于他们这些在金融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专业人士来说,并没有构成太大的挑战。毕竟,他们都是在这个残酷行业中历经风雨、久经考验的精英,如果连这一点基本的操作技巧都无法熟练掌握,也就根本没有资格在这个高手如云的地方继续工作。

金瑞鑫新建仓两位基金经理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和敏锐的市场直觉,心里早已清晰地判断出,今天的市场行情必然会呈现下跌的趋势。在当前这种弱势的市场环境中,三阳之后必定会迎来不可避免的下跌回调。他们按照预先制定的策略,准备巧妙地通过高抛低吸的精妙手段来巧妙地降低成本,因此在开盘的瞬间便毫不犹豫地大力向下砸盘,试图引发市场的恐慌。

第一次砸盘的力度必须要迅猛如雷霆,若不能在瞬间将其他投资者内心的恐惧彻底激发出来,制造出恐慌性的抛售潮,那么后续想要继续将价格大幅砸下去,难度将会呈几何级数般增加。刚开始的时候,砸盘的速度确实如同疾风骤雨,令人胆战心惊,但随后这股凶猛的势头就如同强弩之末,明显地放缓下来。市场上开始出现了三百、五百手的承接单子,仿佛是在顽强地抵抗这股汹涌的下跌洪流,时不时还有千手的大单买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发现无法继续有效地将价格砸下去,那就只能灵活地选择反向操作,迅速拉升价格。然而,除了他们自己主动抛出的单子,跟风买入的数量却少得可怜,与他们的预期相差甚远。这可如何是好?难道是在这波看似寻常的操作中,意外地碰上了同样眼光独到、实力不凡的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