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圣修女会的钟声响彻应天府的街巷。
伴随着钟声,身穿黑白长袍的修女们整齐列队走出修道院,前往新建的女子教会学校。
刘鹭的随手之举,本意不过是为一个新秩序的建立填补空白,却不曾料到,圣修女会在他的时代中扎下了如此深的根。
这部以大夏为核心的信仰书籍,以“昭昭天命”为核心,将刘鹭与大夏皇室捧为天命的承载者,赋予了女子更高的社会使命。
玛丽安娜成为首任“女教皇”,她在接受刘鹭的授命后迅速整合手下修女,将原本松散的修女团体转化为纪律严明的教会组织。她们自己制定了等级制度,设立了主教、司祭、辅祭等职衔,以此管理庞大的教会事务。
而最具革命性的一步,则是她们主动发起了“女子教育计划”。
圣修女会开始在大夏各地筹建教会学校,以普及基础教育为名,吸引了大量平民女孩的入学。这些学校不仅传授读写和算术,更向学生灌输忠于皇权的信仰理念。
渐渐地,教会学校成为了教会与社会的纽带,也为修女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忠诚的信徒。
南洋的殖民战争是圣修女会真正崛起的契机。
随着大夏殖民公司的推进,圣修女会被赋予了传教与行政的双重使命。
她们跟随殖民舰队,深入土着未开化之地,将刘鹭的教义传遍南洋。
这些修女对殖民中的血腥暴力毫无畏惧,甚至将其视为净化异教徒的必要手段。
在吕宋、爪哇和南翰洲,她们建立了一座座修道院,将土着居民强行纳入信仰体系。
不肯归顺的土着被视为异端,遭到毫不留情的镇压,而归顺者则需缴纳“十一税”作为接受教化的代价。
在一次次血与火的洗礼中,修女们逐渐成为殖民扩张的重要力量。
她们不仅为刘鹭的帝国带来了稳定的税收,还通过传教消弭了文化与信仰的对立,让这些殖民地更快地融入大夏的体系。
随着时间推移,圣修女会的影响力从边疆扩展到中原。
他们不仅成为了教化土着的中坚力量,还在国内推动了一场深远的社会变革。
“女子教育计划”开始从教会学校扩展到更高层次的学术机构。
圣修女会在应天府设立了第一所女子学院,这是一座专门为培养女教师、医师、和行政官员的学府。尽管这些女子的权力仍受制于大夏的封建等级,但她们的存在本身已成为社会进步的象征。
更为惊人的是,圣修女会与殖民公司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她们不仅帮助公司管理殖民地,还主动募集资金,用于修建教堂和港口。
在南洋的殖民地,圣修女会几乎成为事实上的地方政府,她们通过教义与纪律统治民心,将刘鹭的天命信仰传播到了更远的海域。
刘鹭晚年时,曾多次在行宫中听取圣修女会的汇报。
他对这个组织的发展颇为满意,甚至多次开玩笑说:“朕不过是随手播了颗种子,没想到你们能长成如此参天大树。”
他可能没有完全意识到圣修女会的真正潜力。
在他去世后,圣修女会成为了新皇登基的重要支持力量。
她们用教义扞卫刘鹭的血脉,将“天命昭昭”的思想传播到更广阔的疆域。
任何试图挑战皇权的势力,都必须面对这个强大而忠诚的信仰组织。
应天府的钟声依旧回荡,圣修女会的旗帜飘扬在港口、教堂和殖民地的每一个角落。
修女们手执教义,伴随着舰队出海,将信仰的火焰带到每一个未知的土地。
她们的忠诚、暴力和虔诚共同构筑了一个矛盾而辉煌的帝国时代。
正如教义中所言:“大夏为天命所归,女子为家国之柱。信仰与铁血,永恒守护天命之人。”
这一切,皆源于刘鹭随手的一个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