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打仗的时候最忌讳的有多个决策者(2 / 2)

……

“他变了,如果是朕,朕也变了。”

朱棣捶了捶面前的案几,叹了一口气。

“有道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把军权给了别人。

那就要绝对信任这个将军。”

“如果有人在大明生死存亡之际,还要对军事部署指手画脚。

那么……必败而已。”

朱棣一生五次亲征漠北,对于战争部署熟悉的很。

一旦开战。

军队里就只能有一个说话算数的。

否则!

政令不通。

军队疲于应付各种指令,人心涣散,此仗必败。

而洪承畴是一员大将,自然对战场形势熟悉的很。

那个时候,天下本就已经大乱,就连农民军为了民族大义都在吊砖枪口对付满清。

那就说明,满清的实力很强。

如果双方能形成拉锯战,最后对峙起来,久而久之,就可以形成一个新的局面。

在新局面之下,必定可以寻得破敌良策。

几乎可以说是肯定的。

怪不得刚才在天幕上的弹幕中,朱棣发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网友们说他每当看到南明史,就会气的咬牙切齿。

所有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发,来定义南明的地位。

从来都没有把大明朝的存亡当成是己任。

只有洪承畴是,可惜还被这些文官集团给卖了。

……

【说完南明这边,我们再来看看满清,这个最终的赢家。】

【他们真的是投降派眼里的天命所归吗?】

【诚然,南明没有的东西,好像满勤这边都具备。】

【而且还做的非常好。】

【南明的死战派目光短浅,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

丝毫不关心自己做出的决定,对后世产生怎样的影响。】

【满清是步步为营,长远战略才是他们制胜的关键。】

【南明的投降派源于内斗严重,看重自身利益的人。

就容易产生变节。】

【满清则是君臣一心,内部极其和谐稳定。】

【最重要的是,满清吸纳了汉人的地主阶级。

对当时的民族矛盾之上,加了一层阶级矛盾。】

【致使南明复国更加困难。】

【入关之后,满清就没有着急接着打,直接和汉族士绅交好,官话看重权势,满清就让明朝的官员继续在满清做官。】

【地主看重利益,满清就让地主继续拥有土地。】

【文人看重礼节,满清就厚葬崇祯,不仅得到了知识分子的认可,

甚至还让南明的官员,产生了和平共处的想法。】

【但满清绝不是很多影视剧,甚至某些专家学者塑造的那种虚心、谦卑的形象。】

【被吸纳的也仅仅只有地主阶级罢了。】

【官员,地主和文人,对他们来说是奴,普通百姓在他们眼里,这是彻底的异族。】

【要征服、必先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