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张献忠在成都建立政权,也随着清军的猛攻而覆灭。
张献忠的两位继承者,孙可望和李定国,成为了抗击清军的最终希望。】
【如果要选择一个人来代表这一时期的农民军,那一定是悲情英雄李定国。】
【阶级斗争干大明,民族政协干满清,一堆废物菜鸡互啄完末期,李定国的出现,突然又让汉民族,重燃起一丝希望。】
【当李定国率军阵斩满清亲王之首级,全军高唱满江,数千汉家男儿同心死义,】
【李定国才是我们应当永远缅怀的英雄。】
……
谁能想到,大明王朝最后的倔强,居然也是靠曾经的农民军扛到了最后。
那些所谓的忠臣良将,国之栋梁,全都成了清军的急先锋。
而这一股农民军在失败之后,一直活跃在反清复明的斗争当中,贯穿了整个大清朝。
反而是那些以前享受明朝恩惠的权贵们,则全部依附到了大清身上,成了大清的舔狗。
而在这场动乱当中,最终的受害者依然是汉人。
汉人在杀汉人,满清也在杀汉人,受苦的都是老百姓。
汉人有老百姓,难道满人就没有老百姓吗?
……
【这就像是这个时期农民军的缩影,明明有挫败满清的魄力,明明看得见复国的希望,
却孤立无援,独自奋战。】
【明的内斗消耗,清的残暴民族政策,农民军从推翻明朝到和南明联合抗清,曾经被大明视为死敌的贼寇,最后反而就是这帮子所谓贼寇。
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人民不再被屠戮,誓死扞卫这大明土地。】
【而明朝的忠臣良将何在?】
【什么是历史的必然性,什么是历史的偶然性?】
【如果史可法再果断一些,如果洪承畴这种背叛者,可以少一些。】
【如果李自成没有被偷袭,如果李定国能够得到更多协助,
也许结局会有不同。】
……
我们现在所说的都是如果。
可惜。
历史没有如果。
只能用大名气数已尽这种话来安慰一下后来人。
而在天幕播放的过程当中,
弹幕可谓是一条连着一条。
其中说的最多的,就是说看了《南明史》,差点被气的原地爆炸。
而且后来还有一本书叫做《明朝那些事》儿。
写到崇祯自尽之后,就戛然而止了。
可能作者当时看完南明史,实在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索性把这一段就给略去了。
也有可能是因为出版需要,给删除了。
因为在正史当中,南明政权从来就没有被承认过。
满清入主京都之后,就把崇祯吊死在歪脖树上的那一刻。
计算成了和清朝开始的分界线。
或许根本不是这样的。
就是因为不愿意再提起这一段被气的吐血的历史。
才会被后人刻意抹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