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没有重型挽马,水牛就是挽力最强的挽畜,而且服从性也较好,除了慢没啥毛病。好在会友公司舰炮上岸的唯一目的就是攻城,对机动性的要求并不高。
除了两个五人炮组之外,林海还给每门十五斤炮配了一队辅兵协助运输,也就是说一门炮二十二个人,外加十头水牛。
辅兵和炮手们有的在后面推着四尺多高的轮子,有的在前面拉绳子,还有的在更前面鞭打拉车的水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这辆陷入泥坑的炮车给弄出来了。
“这得亏是冬天啊,要是春夏季节的泥泞路面,还不知道这一路有多折腾?”
“嗨,别说了,快赶路罢。上头的命令是天黑前一定要把炮运到,咱们这一队已经落后了。”
众人七嘴八舌地边走边聊,没想到很快就赶上了大部队,因为前面十九辆炮车全部停下了。
“咋回事?怎么停了?”
“前头弯太急,说是要换挽具。”
这些炮车在系架时,挽畜没有采用传统的并排行走方式,而是前后多排行走,每一排就两头水牛,一共五排。
挽畜多排行走的方式在欧洲是比较常见的,但在东方却几乎看不到,与此相配套的挽具自然也就没有。
这是由于古代欧洲的系架法长期落后于东方,原始的项挽法一直用到了公元8世纪,这种系架法会压迫挽畜的气管,导致其发力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