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隋炀帝的巡游与征高丽(2 / 2)

四、首次出征:雄心勃勃却铩羽而归

大业八年(公元 612 年),隋炀帝调集百万大军,兵分二十四路,水陆并进征伐高句丽。出征前,军队装备精良,士兵身着崭新铠甲,手持锐利兵器,士气高昂;随军携带海量粮草、军械,堆积如山,确保后勤无忧;还征调无数民夫,背负沉重物资随军前行,保障补给线畅通。隋军初入高句丽境内,一路势如破竹,连克数城,高句丽守军望风而逃,看似胜利在望。

然而,战场局势瞬息万变。高句丽凭借坚固山城防御体系,据险而守,隋军攻坚受阻。辽东城(今辽宁辽阳)下,隋军久攻不折,虽兵力占优,却因城墙高大厚实、守军顽强抵抗,损失惨重;水军方面,在平壤附近遭遇高句丽水军突袭,战船被焚,士兵落水溺亡者不计其数。此时,隋军统帅指挥失误频出,各路人马缺乏有效协同,陆军与水师配合脱节;更致命的是,后方补给线过长,民夫不堪重负,纷纷逃亡,粮草军械供应中断,大军陷入饥饿、疲惫之境。

关键时刻,高句丽巧用诈降之计,佯装投降,隋军统帅宇文述轻信,下令退兵,结果遭高句丽军半途伏击,隋军大乱,兵败如山倒,三十余万大军仅余二千七百人狼狈逃回隋朝境内,首次征伐高句丽以惨败告终,元气大伤。

五、后续再战:执念难消与国力透支

首次失利并未打消隋炀帝征高丽决心,大业九年(公元 613 年),二次征伐开启。此次出征,隋军总结经验,调整战术,加强攻城器械配备,强化各军协同;隋炀帝亲临辽东督战,试图以帝王威严激励士气。隋军攻势猛烈,辽东城岌岌可危,战事一度胶着。

可就在关键时刻,隋朝国内突发变故。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起兵叛乱,直逼洛阳,意图推翻隋炀帝政权。杨玄感身为贵族,手握重兵,号召力极强,瞬间裹挟大量对炀帝暴政不满民众,局势危急。隋炀帝闻讯大惊,为保隋朝根本,无奈之下只得火速撤军回援,第二次征高丽半途而废,错失战机,且回师平叛又消耗大量兵力、财力,隋朝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民不聊生,烽烟四起。

大业十年(公元 614 年),隋炀帝不顾国内乱象丛生,执意发起第三次征高丽。此时隋朝已兵疲财尽,军队士气低落,百姓抵触情绪高涨,各地起义频发。高句丽经前两轮激战,亦损耗严重,无力再战,遂遣使求和。隋炀帝急于挽回颜面,顺势应允,草草收兵。但这场胜利有名无实,隋朝未获实质利益,反因连年征战,国力急剧衰退,经济崩溃,社会秩序瓦解,走向覆灭深渊。

六、巡游与征伐综合影响:隋朝国运转折

隋炀帝的巡游与征高丽举措,起初怀揣宏大愿景,巡游旨在强化统治、融合经济文化,征高丽为保国安邦、扬威异域。可实施过程中,全然不顾隋朝实际国力与百姓承受力。巡游耗费巨额钱财,沿途官府横征暴敛,百姓徭役沉重,田园荒芜,生活陷入绝境;征伐高句丽百万大军出动,死伤无数,粮草物资消耗殆尽,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丧生战场,家庭破碎,经济生产停滞。

国内矛盾随之爆发,农民起义如星火燎原,从山东长白山王薄起义起始,各地豪杰纷纷响应,义军攻城略地,隋朝地方官府无力镇压;统治集团内部也分崩离析,贵族、官僚离心离德,或参与叛乱,或拥兵自重,隋朝大一统局面瞬间瓦解,短短十余载辉煌王朝走向末路,隋炀帝也在江都兵变中被逼自尽,为后世留下无尽叹惋与深刻历史教训,见证了好大喜功、滥用民力终将自食恶果的历史铁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