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梅林春晓(1 / 2)

有了梅如云的帮助,瑜伽室很快就走上了正轨。林中阳又给尚晓红寄去了样品和布料,尚晓红表示,模仿出来的成品,可能要比进口的品质还好。这又让林中阳放下了心,这后继供应的问题也算是解决了。

这阵子好一段忙!忙过这一阵子后,大家该报到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日子好像又回到原来的那种状态,只是不同的是,林中阳更忙了。

留校后,先做辅导员。这也是老师们普遍的从教之路的正常轨迹,林中阳也不例外。

林中阳有时候在校园里行走的时候,会偶尔迷糊自己的身份,有时候还觉得是个学生。见到熟悉的老师教授,还是会像以前那样恭敬地停下来,站在那里问好,然后等教授走过去,再跟在后面走。

有时候,林中阳还是很怀念当学生的那些时光。

这校园里没有了熟悉的老同学,多了些年轻稚气的学生。自己从叱咤风云的学生,转眼成了气定神闲的老师,林中阳用了好长时间才适应过来。

他有时候走进自己自己熟悉的教室,还下意识地往课桌上走去,走去几步再回来,忽然想自己现在应该是应该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有时候自己也自嘲:这自己有些东西还没弄明白呢,怎么给年轻人解惑呢?

况且,经济这个体系本就是多变的。市场的规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哪有固定的理论呢?教学生,还是教给他们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吧。千万别把自由的思想教育成榆木的疙瘩!

因此,林中阳的课,没有固定的方法,有时候一整堂课下来,都是学生们在讲,林中阳在听。

林中阳的课,学生们都爱上,自由激情奔放,没有条条框框,不用背死板的词条。也不用考虑不及格。只要是你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思考的,甚至雄辩碾压同学的,不论你的观点是不是大众观点,林中阳都会给予积极的鼓励。

林中阳认为,一个开放的头脑,就是一个创造型的人才。学校培养的是思想者,开拓者,而不仅仅是一个追随者,一个人云亦云的留声机。

但他的教学观念很快就受到批评。就在他作为京大老师几年后,他选择了辞职下海。

林中阳本来就在“海里”,他辞职后,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规划他的商业帝国。

李春芽毫无悬念看上了师父祝大珩教授的研究生,在祝大珩的生物课题组里进行一些中医药学,中医理论的研究工作。工作紧张也稳定,只是两口子都在忙自己领域的事业,在一起正儿八经地吃一顿饭的时间也很奢侈。

梅如云工作也很忙,还要经常的出国。但梅如云的工作性质,让她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国内外经济发展的问题,她往往也能第一时间捕捉到商机,规避风险。

无论什么时间,她只要得到有用的信息,都要打电话给林中阳。有好几次还弄的李春芽不高兴。梅如云开玩笑地跟林中阳讲,这公司里也有她的投资,她有责任也有义务关心公司的发展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