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婉的话还未说完,便被郑逸抬手打断,“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怕什么?”他嘴角噙着一抹自信的笑容,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翌日清晨,金銮殿上,气氛庄严肃穆。
郑逸手捧变革方案,站在朝堂之上。
他的心跳有些加速,手心微微出汗,但眼神却异常坚定。
深吸一口气,他走上前,将方案呈递给高皇帝。
高皇帝接过方案,仔细翻阅。
金銮殿上鸦雀无声,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郑逸身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氛围。
“这方案……”高皇帝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迟疑,“改动甚大啊。”
话音刚落,几个老臣便站了出来,纷纷表示反对。
“陛下,此举恐动摇国之根本!”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高声说道,语气中充满了担忧。
“是啊,陛下,”另一位官员也附和道,“祖制不可轻改,这选拔制度沿用多年,岂能说改就改?”他捋了捋胡须,脸上写满了不赞同。
郑逸看着这些老臣,心中冷笑一声。
他知道,这些人并非真的担心国之根本,而是害怕变革会触动他们的利益。
“诸位大人,”郑逸上前一步,朗声说道,“变革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并非动摇国本。” 他语气沉稳,目光坚定,丝毫不畏惧这些老臣的反对。
“哼,”一位老臣冷哼一声,“说的好听,谁知道你这变革会带来什么后果?”他斜睨着郑逸,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屑。
郑逸沉着应对,正要开口解释,却被另一位官员打断。
“陛下,臣以为,此事需慎重考虑。”那位官员语气严肃,看向高皇帝,眼神中带着一丝恳求。
朝堂上的压力如潮水般涌来,郑逸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风暴中心。
但他并没有退缩,因为他知道,这场变革势在必行。
“陛下,”郑逸再次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坚定,“臣有信心……”
郑逸不卑不亢,声音清朗有力,“臣有信心,新的人才选拔制度将会为大唐选拔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旧的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大唐发展的需求,它僵化、死板,埋没了多少真正有才干之人!臣的方案,以能力为准绳,注重实践,选拔出的将是真正能够为国效力之人!”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些反对的大臣,语气更加坚定,“至于风险,臣早已考虑周全,方案中已详细列出应对之策,请陛下明鉴!”
郑逸条理清晰地阐述新制度的优点,并详细讲解了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的措施,他侃侃而谈,自信满满。
高皇帝原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眼神中流露出几分思索之色。
一些原本反对的大臣也开始低头沉思,他们原本坚定的神情出现了一丝动摇。
郑逸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微笑一股淡淡的荣耀感在他心中蔓延开来,他仿佛看到了新制度实施后,大唐人才济济、国力强盛的景象。
金銮殿上,原本紧张的氛围渐渐变得轻松起来,仿佛春风拂过,带来一丝希望。
就在这时,孙学府院长站了出来,他眉头紧锁,神情担忧,“郑王殿下所言极是,但老臣有一事不明。这新制度,在学府该如何推行?学生们习惯了以往的学习方式,骤然改变,恐怕难以适应啊。”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显然是真心担忧。
郑逸的笑容微微收敛学府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如果新制度无法在学府推行,那么一切都是空谈。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转向孙学府院长,语气诚恳而坚定,“院长大人所虑极是,关于学府的推行……”
郑逸微微一笑,胸有成竹,“院长大人不必担忧,学生们适应新制度确实需要时间。臣建议,可以先在学府进行试点教学,逐步推广,待时机成熟后再全面推行。如此一来,既能避免骤变带来的冲击,又能让学生们逐渐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孙学府院长原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浑浊的他捋着胡须,沉吟片刻,缓缓点头,“郑王殿下所言甚是,老臣受教了。这试点之法,的确可行。”他脸上的担忧之色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丝期待。
郑逸见状,心中一块大石落地,欣慰地笑了。
他仿佛看到新制度在学府顺利推行,培养出一批批优秀人才的景象。
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让他感到无比的满足。
金銮殿上的气氛也随之变得轻松起来,高皇帝频频点头,脸上露出赞许之色。
“郑王此言有理,就依郑王所言,先在学府试行新制度。”他的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臣遵旨!”郑逸恭敬地行了一礼,心中充满了喜悦。
他知道,这场变革终于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此时,在金銮殿外,夏婉正焦急地等待着。
她时不时地踮起脚尖,向殿内张望,心中充满了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