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瞅了一眼前方仪表盘的数据相对稳定后,转身看了一眼,果然看见他一侧黑中带白,另一侧红里藏黑,满是灰尘痕迹。
但即便如此,他的笑容依旧明朗,拍了拍江明,“饿不饿,小伙子?”
此时的江明正在专注地看着前部的一些小零件发呆:”
李师傅,这儿之前是不是应该还装着一些装置的?”
“哟呵,怎么看出的,还有什么别的玩意儿么?这里不是给烧煤留出来的空间嘛?”
李师傅有些惊讶地问他。
王建国看着江明指着的方向,顿时提起了兴趣。
“你说吧,这一块该是什么呢?”
“我想着在这片板子后面应当有条管道过来,还连接到后面的储煤箱。
这应该是自动喂煤机的设置。”
“好家伙,居然答对了!难不成你以前也开过火车?”
王师傅一脸疑惑。
江明摇摇头,“我只是记得在四平道的职业学院书里读过这种型号——136型蒸汽机。
它介绍了一种螺旋杆送煤设备。”
“那为何这列车上却没有呢?是不是卸掉了?”
三个人相互看了看,然后老孙插话了:“哦,这东西只用于特定条件下运行过一次,我们就把那些吹气分煤器和其它附属组件给拆除了。
那些机器太费煤,而且效果并不理想,往往会在煤炭进料口卡死。”
闻言,江明白了原因。
原来不是这套机器性能不佳,而是适应性不对。
那边的优质煤供应充足、质量高,自然可以使用这些设备。
而他们的条件相对简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选择人力送煤更加实际有效。
于是,他也放弃了寻找新送煤机械的想法,明白每一项选择的背后都有充分理由。
不过,某种重要发明还是要提上日程并列为第一优先级。
希望某位高层能尽快推动此事,并在谈判桌上展现独特的外交手腕。
想到这一点,江不禁陷入了深思之中。
而在离地数千米高空之上,老领导打了个喷嚏,随即制止秘书上前探问,并且向一位长者说: “菜单上的调料翻译完成了没? 有不少词确实难找对应词汇啊。”
首长笑了笑回答:“这样最好不过,没有的东西可以用其他货物交易。
告诉老刘,让他准备红焖肉招待客人;软硬结合,效果更好。”
提到食物制作,中年人愣了一下,心想首长似乎最近特别迷上了烹饪,并且已经将注意力从玩桥牌转移到各种实验菜品上了,包括用电饭煲试验各类菜肴,甚至是烤蚱蜢冒充四川名小吃酥炸肉。
尽管这显得滑稽可笑,但也是生活的小情趣罢了。
至于为什么要做这些变化,可能是因为基因解锁带来的全新兴趣也未可知……
午餐时间来临之际,几位驾驶室成员决定用餐。
赵铁生攀下车身,在车厢底部的一个小箱中拿出三个铝饭盒,同时老王从煤仓下拉出一个金属盒子。
他们将餐具放在温暖的地炉旁解冻了一会儿。
打开饭盒盖时,露出了里面的窝头面包。
接着又倒入罐头里的食材一起拌食。
当揭开罐头,闻到了一股特别的味道——里面不仅包含黄豆酱汁,还有一些像碎牛肉的大块状物。
罐身标志U.S ARmY引起了江的警觉。
“你们曾经参与过战斗吗?”
钱卫国笑着说:“我是负责后勤物资,主要和煤打交道居多。
真正的战士还得是你面前这位。”